新西兰哪座城市最“Bogan”?

提到“Bogan”,很多新西兰人会心一笑。这个词源自澳洲俚语,引申指那种举止粗犷、不修边幅却自成一派的本地土味文化。如果把Bogan形象刻画出来,大概就是留着飘逸的长后脑勺发型(Mullet)或干脆剃成光头,身穿泛白的乐队印花黑T恤,脚踩人字拖或破旧靴子,开着轰鸣作响的老式V8汽车,在乡间公路上喷着尾气狂飙的模样。他们爱喝冰镇啤酒,热衷重金属摇滚和飙车烧胎,对待生活我行我素、毫不在意他人眼光。如此有辨识度的“土味”群体,在新西兰各地或多或少都存在。然而,哪座城市最有资格加冕为新西兰的“Bogan之都”呢?很多Kiwi会投票给汉密尔顿(Hamilton)。下面就让我们以幽默的笔调,来看看汉密尔顿这个城市的“Bogan文化”,并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成因。

“Bogan之都”汉密尔顿的独特风采

汉密尔顿是北岛怀卡托地区的最大城市,以农业和工业基础闻名。这座城市没有首都惠灵顿的官僚气,少了奥克兰的大都市繁华,却多了一份质朴的草根气息。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环境,滋养了盛行的Bogan文化——据说汉密尔顿拥有全国比例最高的摇滚乐迷和改装车爱好者,在民间就被笑称为新西兰的“Bogan首府”。2015年新西兰还专门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式喜剧《Bogans》,主角“Bogan学博士”带观众深入汉密尔顿的重金属音乐现场、改车车库和乡村派对,印证了这座城市的确是Bogan文化的大本营。

着装风格:走在汉密尔顿的街头,时常可见身着旧牛仔裤、印有Metallica或AC/DC乐队标志T恤的壮汉。他们多数留着标志性的发型——要么前短后长的“泵水头”(mullet),要么干脆剃成光头,没有中间状态。脚上踏的是磨平的靴子或运动鞋,头上可能戴着褪色的棒球帽。一年四季,他们很少正装加身,不管逛商场还是参加烧烤趴,都是这身随性打扮。这种“不讲体面”的穿衣态度,恰恰反映出Bogan们追求真实自我的生活哲学:“衣服只是挡风,舒适就好,才不管别人怎么看”。汉密尔顿有不少汽车修理厂、农机店的工人下班后直接这样招摇过市,毫不在意沾满机油的工装。这种随性率真的审美,在追求时尚的都市人看来或许是“土”,但在Bogan眼里却是真性情的象征。

娱乐爱好:提到Bogan的娱乐,就两个字:重金属和马达。汉密尔顿有全新西兰最狂热的一批摇滚乐迷——每当有大牌摇滚或金属乐队巡演,汉密尔顿的歌迷总是最先买票,演出现场总少不了大吼大叫、挥舞啤酒的长发观众。据报道,《Bogans》节目中就记录了汉密尔顿Bogan们欢聚一堂参加犹大祭司(Judas Priest)金属演唱会的盛况,仿佛过节一般。除了摇滚,飙车和烧胎也是Bogan生活的核心。汉密尔顿郊区的马路时常在深夜传来汽车引擎的怒吼声——那是Bogan车友们在进行“burnout”(烧胎漂移)比赛。一群改装过的老式Holden或Ford V8轿车围成圈,在路中央原地烧炙轮胎,浓烟滚滚、轮胎焦味四溢,围观者欢呼喝彩。这种场景听着疯狂,却是许多汉密尔顿年轻人的周末消遣。“汽车就是我的命”,一位满脸络腮胡的Bogan小哥曾豪爽表示。他们热衷参加汽车展、拖车赛等活动,每年汉密尔顿还曾举办V8超级房车赛街道赛(Hamilton 400,2008-2012)吸引成千上万车迷。可以说,轰鸣的马达声和震耳的摇滚乐,就是汉密尔顿夜晚的交响曲。

美食与嗜好:Bogan们在饮食上大多崇尚简单粗犷。汉密尔顿有不少供应汉堡、炸鱼薯条的餐车,这是Bogan族群的最爱宵夜——来一份双层牛肉汉堡,加大号薯条,再配上一罐冰镇啤酒,人生快哉!啤酒在Bogan文化中几乎等同于“生命之水”,无论烧烤派对还是赛车聚会,大家都是手不离罐,每人一天干掉一打啤酒不在话下。“喝最烈的酒,开最快的车”是他们的写照。当然,他们的“烈酒”多是超市打折的平价啤酒,而不是威士忌红酒这种“娘气”的玩意儿。至于正餐,更偏好肉食,比如烤牛排、炸鸡腿,分量一定要足。曾有调侃说汉密尔顿的Bogan判别标准之一是冰箱里有没有一盒速冻派(meat pie)——半夜饿了叼根烟,把派往烤箱一扔就是一餐。尽管这种饮食在健康人士看来略显粗糙,但却符合Bogan们不拘小节的风格:好吃管饱就行,谁在乎精致摆盘

车辆与改装文化:车可以说是Bogan的“身份象征”。汉密尔顿街头能看到许多经典老车:例如1970年代的霍顿Kingswood、Ford Falcon等澳新特有的肌肉车,还有一些日系改装跑车。这些车大多喷着哑光黑漆或鲜艳的定制色,车尾喷出巨大的排气轰鸣。一些车顶上还能看到南方十字星或骷髅贴纸,颇具个人风格。Bogan们痴迷于改装汽车:加大马力、降低悬挂、装上粗大的排气管,只为在红灯起步时能比旁车窜出更响的声浪。汉密尔顿郊区有不少私人车库聚会,每到周末,伙计们就围在一起研究机油和涡轮增压,交换改车心得。据悉,新西兰怀卡托大学还有高材生专门研究Bogan亚文化中的汽车迷群体。烧胎竞赛更是Bogan车迷的拿手好戏——猛踩油门让后轮原地空转,直到轮胎冒烟爆胎为止。这种行为虽然违法且危险,但在Bogan圈中被视为展示技术和勇气的勋章。汉密尔顿警方近年来也为此颇为头疼,经常开展“反社会驾驶”专项行动。然而对于Bogan而言,“Life is a highway(人生如高速公路)”,飙车是一种生活态度:“车子是我的骄傲,我要怎么玩就怎么玩”。

Bogan文化为何在汉密尔顿扎根?

汉密尔顿作为新西兰第四大城市,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和工业中心。怀卡托地区有大片牧场和奶牛场,汉密尔顿起初是农产品交易市场,后来发展出农机制造、乳制品加工等产业。城市居民多为工人阶级和农场家庭出身,民风质朴豪爽,崇尚实干。这种社会结构为Bogan文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人们更重视劳动技能而非穿着品位,喜欢听摇滚宣泄劳作后的疲惫,对大马力机械充满热情。从经济背景看,汉密尔顿长期缺乏高收入的白领就业机会,年轻人娱乐不多,改车和摇滚便成为平民阶层易于参与的爱好。80年代新西兰经济改革时期,大批工厂工人下岗,汉密尔顿一度失业率高企。一些失意青年聚集街头飙车、喝酒,以Bogan式反叛来对抗主流社会的压力。这种现象在当时引起关注,也让“汉密尔顿=bogan集中地”的印象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汉密尔顿并非没有转型。近年来它也在努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产业(怀卡托大学和创新园区就在此)。但有意思的是,新旧文化在这里并存:一边厢是学生和新移民群体兴起的咖啡馆文化、科技创业;另一边厢传统的赛车俱乐部、乡村酒吧依然兴盛。或许正是这种多元,让汉密尔顿保留了Bogan文化的烟火气,又逐渐被更广泛的人所接受。现在人们谈起Bogan,不再完全是否定含义,反而带点调侃和亲切。毕竟,在快节奏讲究精英范儿的时代,Bogan们那种“爱啥穿啥、想咋过咋过”的坦率,倒也代表了一种反叛的可爱精神。正如有人打趣道:“每个循规蹈矩的Kiwi心里,都住着一个想抽烟飙车的Bogan”。而汉密尔顿,恰恰给了这个内心Bogan一个栖息之地。

综上,汉密尔顿之所以被称为最“Bogan”的城市,并不是说这里的人都粗鲁无礼,而是因为这里保存和包容了那份独特的本土文化。从穿着、娱乐到生活态度,汉密尔顿的Bogan文化透露出新西兰草根阶层的真性情自嘲精神。对新移民而言,或许初见这幅画风会感到震惊或好笑,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这也是新西兰社会多元有趣的一面。不妨找机会去汉密尔顿的乡村Pub里听一场摇滚,看看周围大胡子的壮汉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或者参加一次当地的汽车展,感受引擎轰鸣和观众的欢呼。用开放的心态体验Bogan文化,你会对新西兰社会的丰富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生活编辑 Luci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