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有什么好自豪的?

在中文互联网上,“小镇做题家”这一标签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普通年轻人的命运轨迹——他们出身基层,靠背题刷题,一路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却陷入大城市资源焦虑和阶层困境之中。于是,有人质疑:“小镇做题家,有什么好自豪的?”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讽刺,它折射出我们对努力、公平与价值的深层质疑。下面,我们不妨拆开来看。


一、“做题家”之“做题”,到底错在哪?

所谓“做题家”,是指那些擅长应试、通过刷题高分考入名校的年轻人。他们被认为缺乏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社会资源、情商和表达能力。可问题来了:在一个将高考作为主要跃迁通道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除了“做题”,还有什么别的路径可选?

不是他们选择了“做题”,而是社会设计让他们别无选择。他们用最少的资源打穿了最窄的通道,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纪律性、自控力和毅力。这值得被嘲笑,还是值得被尊重?


二、小镇出身,就注定自卑?

“小镇”意味着什么?资源落后、信息闭塞、眼界受限。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小镇做题家”培养出极强的韧性、独立思维和不服输的精神。

他们或许在酒桌文化、职场游戏、人情往来中落于下风,但他们身上那种“不靠关系、不拼出身,只靠自己”的底色,正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所以,小镇做题家可以不“自豪”,但绝不该自卑。


三、真正的问题是,“之后呢?”

许多小镇做题家,在进入大学甚至进入社会后,开始失落。他们发现:

  • 名校毕业≠好工作;
  • 拼命努力≠阶层跃升;
  • 出身差异,在资源和人脉面前依旧无能为力。

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我刷了十年题,换来的就是这个结果?”

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陷阱:你通过应试制度进入上层,却发现那只是一个门槛,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你背后有没有社会资本、圈层资源和文化认同。

但这正是“小镇做题家”最值得警醒、也最值得成长的地方:不要只做题,更要破题,破认知的题,破时代的题。


四、他们能自豪的,不只是“会考试”

如果说“小镇做题家”真的有值得自豪的东西,那一定不是他们解出的函数、背过的英语单词,而是:

  • 在最差的起点上,仍选择了最难的路径
  • 在孤独、痛苦、不确定中,坚持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 哪怕走得慢,哪怕被碾压,也不轻易躺平、不向现实低头

这是自豪,更是尊严。


结语:他们不是终点,而是提醒

小镇做题家不完美,甚至常被嘲笑为“书呆子”“没有生活感”“情商低”。但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什么才是社会流动?

他们的问题,不该被个体背锅,而应该引发整个系统对“成才模式单一”“资源结构不公”的反思。

所以,小镇做题家或许不需要自豪,但我们不该羞辱他们,更不该忽视他们。

因为,他们不是笑柄,而是镜子。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