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了怎么办?新西兰自然灾害应对秘籍

新西兰风景如画,但也身处“环太平洋火山带”,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火山、洪水、山体滑坡……这些词听着让人紧张,但只要做好准备、掌握要诀,新移民也能在突发灾害面前从容应对。以下奉上新西兰自然灾害应对的实用秘籍,让您在非常时刻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地震应对:趴下、掩护、稳住!

新西兰地震频繁,好在多数震级不算大。但万一遇到强震,一定要记住官方指导的黄金三步——“蹲下、掩护和抓紧”(Drop, Cover, Hold):

  • 蹲下:立刻降低身体重心,蹲伏在地。(如果在床上就地蹲伏,来不及下床也可蜷曲护头。)这样可避免被震倒,且方便匍匐移动。
  • 掩护:找到结实的遮蔽物如桌子,迅速钻到下面,用手护住头颈。若身边没有桌子,退到内墙墙角也可,双臂抱头保护要害。
  • 抓紧:紧紧抓住掩体的桌腿等,或者用手牢牢护住头部,坚持原位不动直到震动停止。即使掩体随震动移动,也要跟着一起移动,千万别在摇晃中乱跑。

切记,不要试图在地震中奔跑到门外或靠在门框上——这是旧观念。许多伤亡发生在慌乱逃跑时被坠物砸中。正确做法是在原地趴下抱头,坚持几秒或几十秒直到地动平息。

如果在室外,远离建筑物、电线杆等,蹲低身体防止被抛物击中。如果在车内,立即靠边停车,俯身护头,等震后再下车。地震后,警惕余震,优先保护脚部防玻璃(可穿鞋)。如室内有煤气泄漏或火情,尽快灭火关气阀。

特别提示:海啸预警。新西兰沿海地区居民需牢记“一长或强,就往高岗”,即如果地震感觉很强烈持续超过一分钟,并且在海岸附近,别等官方通知,立即自行前往高处避难。强震过后可能引发海啸,官方常用“Long or Strong, get gone!”来提醒居民。远离海滩,直到确认安全再返回。

水灾与洪水:远离积水,迅速转移

近年气候变化导致暴雨洪灾在新西兰时有发生,如2023年初奥克兰特大暴雨引发严重内涝。一旦遇到暴雨预警或发现低洼处开始积水,应立即做好防范:

  • 提前转移:如所处区域以往有过淹水史,降雨一旦加剧就考虑及早撤离至地势高处。别等水漫进屋再行动,避免被困。
  • 切勿涉水:洪水看似不深却暗藏危机。30厘米深的流动水就能浮起小汽车,60厘米能冲走SUV!人更站不稳。所以不要步行或驾车穿越不明深度的积水。车辆掉入坑洞或发动机熄火会危及生命。的新西兰安全指南直言:“仅仅30厘米的水就能把车像玩具一样卷走”。因此,看到前方道路积水,不论多急事都请绕行或等待救援,不要拿生命去赌深浅。
  • 屋内自保:若来不及撤离被洪水围困室内,迅速切断电源防止触电。将重要物品、证件和易损电器搬到高处。准备随身应急包(内有水、食物、药品,后文详述)以备撤离。一层水位持续上升时,考虑转移到屋顶等待救援,不要躲在阁楼等无通风出口的空间。
  • 获取信息:通过电台、电讯等关注Civil Defence的洪水警报。新西兰政府会通过Emergency Mobile Alert向手机推送紧急通报,留意手机提示音。如需救援,拨打111报警并说明具体位置。在等待过程中,尽量发出声响或信号吸引救援人员注意。

山体滑坡:发现征兆,迅速逃离

新西兰多丘陵山地,大雨或地震后容易引发**山体滑坡(landslide)**或泥石流。一旦怀疑所在地出现滑坡迹象,务必当机立断:

识别滑坡征兆:如果发现房屋墙角或地面出现新裂缝、原本挺直的树木电线杆开始倾斜、户外地面鼓胀隆起,甚至听到低沉的隆隆声或巨石碰撞声,都可能意味着山坡正在蠢蠢欲动。还有一种迹象是溪流突然变浊、夹带大量泥沙,也是上游滑坡的信号。

立即撤离:一旦确认滑坡正在发生或山坡泥土突然塌陷,立刻高声警示周围人,迅速撤离现场往相反方向高处跑,远离滑坡移动路线。官方建议是“快速离开滑坡路径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来不及穿鞋拿物也顾不上,命最重要!

避难策略:如果滑坡已经冲击建筑物且无法逃出,反而不要在房子内乱跑。应该尽量躲到建筑物内靠山体的那一侧,高处(如二楼)也是相对安全的位置。可蜷缩在结实的家具旁形成“生存空间”。同时保护头部,等待滑坡过去再设法求救。

滑坡过后,谨慎返回查看,因为余滑可能发生。注意远离坠落的电线和破损的煤气管线。如有受伤立即拨打111求助。并通知当地市政或土木部门来评估房屋地基安全。

居家应急包:未雨绸缪的救命包

要想从容应对灾害,“家中常备应急生存物资”是关键一步。新西兰民防部门建议每个家庭都准备至少3天用的应急储备。这里的3天是按每人计算,考虑到最坏情况72小时内外界救援无法抵达,必须自给自足。

:每人每天至少3升饮用水,3天即9升/人。全家按人数储水(可用大瓶装满自来水,每半年更换一次,或购买专用应急桶)。额外留一些清水供清洁和简易卫生使用。

食品:准备不易变质、无需烹调的食品。如罐头(肉类、水果、豆类),能量棒、干粮(饼干、坚果、巧克力)、即食汤料等。考虑家庭成员特殊需要,婴儿奶粉、宠物粮、慢性病人的特殊食品也要备足3天份。别忘了手动开罐器。

必备用品

  • 急救包和常用药:包含止血绷带、消毒用品、感冒药、处方药备用量等。
  • 照明:手电筒(最好每人一支)和备用电池。蜡烛及防风火柴也可有,但注意防火安全。
  • 通讯:收音机(电池供电)用于获取资讯。此外准备一部充满电的旧手机及充电宝,以防主手机没电还能拨打求助电话。
  • 保暖与防护:太空毯或保暖毯、雨衣、厚衣服、结实的鞋。户外环境下,一件防水保暖的衣物能救命。
  • 其他:哨子(可用来发出求救信号)、多用途刀具、小型消防灭火毯、纸和笔(记录关键信息)、现金若干(停电时电子支付不可用)。

应急包:将以上部分重要物品打包成“Grab Bag”逃生包,放在随手可及处。每人一个背包,内含必要衣物、少量食品水、手电药品等。发生紧急撤离时,一人一包拿了就走,不耽误时间。

准备好应急物资后,记得定期检查和更新。食物水过期了要替换,电池没电了要换新。把应急包清单分享给家庭每个成员,孩子也要知道包放哪里。

信息获取与求助渠道

在灾害发生时,获取准确信息和及时求助非常关键:

  • 紧急广播:新西兰有完善的应急广播系统。无论平时还是灾时,请随时关注Radio New Zealand (RNZ)等主要电台。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政府会通过电台发布指令。备一台电池收音机很重要。另外,现代智能手机也会在灾害时收到Emergency Mobile Alert,这是一种政府推送的紧急短信,带警报声,即使静音也会响铃,请认真阅读并遵从指示。
  • 官方渠道:关注**新西兰民防部门(Civil Defence / NEMA)**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他们会实时更新避难所开启情况、救援联络方式等。地区层面,每个市政Civil Defence都会通过Facebook、Twitter发布本地警报。提前在这些平台关注你的所在地区账号,灾时获取本地信息会更快。对于地震信息,GeoNet官网和App会提供震级和震中信息,但请记住:先求生,后求证,不要在摇晃时急着上网查震级。
  • 邻里互助:平时结识邻居,在紧急情况下彼此照应非常有用。灾害来临时,与邻居简短交流确认情况,帮助老人或独居人士撤离。邻里守望能提高社区整体的韧性。
  • 求助热线生命受威胁时立刻拨打111,这是新西兰警察、消防、急救的统一紧急电话。接通后如果需要中文服务,可以用英语说出“Chinese interpreter, please”,很快会有翻译协助沟通。对于非紧急求助,警方有105热线,可以报告财产损失等情况。灾后还有一些特殊热线,如民防福利咨询电话等,政府会在广播中公布。中国公民也可联系中国驻新西兰使领馆求助(提供护照丢失、紧急安置等协助)。
  • 救援与避难:大型灾害发生后,政府可能设立Civil Defence Centre(民防中心)收容撤离居民,提供食宿和信息。他们的地址会通过广播和网站通知。前往避难中心时,带好应急包和必需品。登记姓名联系方式,方便家人找到你。Red Cross红十字会的“Family Links”网站也用于灾后家人寻人登记,可以留意使用。

面对天灾,人类虽渺小,但未雨绸缪就能大大降低风险。新西兰政府和社区都高度重视防灾教育,每年全国还举行地震演习(ShakeOut),数十万人一起趴下抱头练习。作为新移民的我们,更应提高防范意识:熟悉所在地区的避难路线,准备好应急物资,与家人拟定紧急情况下的联络和集合计划。这些“小动作”关键时刻可能救命。

最后,希望大家永远用不上这些应对秘籍。但有备无患,心中不慌。正因为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准备,我们才能更安心地享受中土世界的美丽。同时也请相信,新西兰的邻里社区、应急服务都非常友善专业。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互帮互助,我们一定能共渡难关,守护好自己的“小确幸”生活。祝平安!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