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鱼,当然可以忘记过去的不堪 ——五个来自心理学的技巧,帮你笑着翻篇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 深夜准备睡觉,大脑却忽然播放“年度羞耻事件合集”;
  • 坐地铁发呆时突然想起五年前那句不该说的话,然后想把自己埋进座椅缝;
  • 或者你分明已经“放下了他/她”,却在翻朋友圈时手抖地点了进去……

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只是你的大脑还在“缓存”。

但别忘了,你不是条鱼(研究显示金鱼记忆只有7秒,而人类能记得初中同桌给你起的外号),所以要忘记那些“不堪往事”,咱们得靠点技巧。


1. 别和记忆硬碰硬,大脑最怕你“越想忘越记得”

心理学有个术语,叫“反弹效应”(white bear problem)——试着不要去想一只白熊,你猜结果?你会一直看到它!

所以:**别试图压制那些烂事,先接受“它就是发生过了”。**你不必原谅那个伤你的人,但可以给自己松绑——允许这段记忆存在,但不给它续集。

可以试试这个练习:当记忆来袭,深呼吸五秒,在心里默念——“谢谢你的来访,现在可以请走了。”


2. 写下来,但不是写作文,是写“情绪垃圾邮件”

心理学家 Pennebaker 的研究发现:写下创伤性经历,有助于调节情绪,减少焦虑。

但注意,不是写成《我的悲惨世界》,而是写个“情绪通风稿”,甚至可以加点调侃风格,比如:

“今天回忆杀又发作了,我再次确认,我高二时在舞会上摔跤并不是地球毁灭的前兆。”

写完,合上,不发朋友圈——你是在给情绪一个出口,而不是制造新剧情。


3. 大脑喜欢“现在进行时”,所以去做点别的事吧

认知行为疗法(CBT)建议:把注意力从“过去的意义”切换到“当前的行动”

比如你可以尝试:

  • 换一种日常习惯:坐不同的公车路线、点从没试过的外卖;
  • 学点新技能:不是说要成为钢琴大师,而是玩玩“你画我猜”;
  • 约朋友聊天,但前提是不聊那件事。

你会发现:人的大脑很忙,一旦开始关注当下的趣事,过去的破事自然就没那么吵闹了。


4. 给自己一个“暂停”标签,而不是“失败者”标签

你有没有对自己说过这种话:

“我真蠢。”
“那时我怎么能那样说话?”
“我不配拥有幸福。”

停!你不是蠢,只是当时的你,没有现在这套“社交恢复系统”

心理学上叫“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意思是: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你会对朋友说:“你真丢人”吗?不会,那就也别对自己这么刻薄。

不如给过去的自己一个“暂停键”贴纸,写着:“当时系统崩了,正在恢复中。”


5. 最后一个方法:讲成笑话讲三遍,记忆就会失效

这个叫“暴露疗法幽默变种”。

找个信任的朋友,把那件令你难堪、崩溃或懊悔的事讲成笑话讲三次。比如:

“你知道我当时多社死吗?连猫都嫌弃我。真的,它当时从沙发跳下来走了。”

越讲越荒诞、越讲越搞笑。大脑会重新编码这段记忆:它变成了一段段子,不再是一场灾难。


写在最后的彩蛋:

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 提出一个理论:我们真正记住的,并不是事件的全部,而是它的高峰和结尾。

那就请你,给过去那段不堪的回忆,一个新结尾吧:有笑声,有理解,还有你更强大的自己。

你不会忘掉所有的事,但你可以改变记忆的“角色排序”——让自己成为主角,而不是受害者。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