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吃的学术界大瓜: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用ChatGPT写论文,发表了提示词也在

新西兰全搜索新闻直播间,2024年2月17日,Elsevier旗下期刊Surfaces and Interfaces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mesh structure of Cu-based metal-organic-framework – aramid cellulose separator enhances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 metal anode batteries”的文章,通讯作者来自于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矿物材料的刘艳改教授。但就在近日有学者发现在文章的“Introduction”部分有ChatGPT撰写的痕迹。

经常使用ChatGPT的小伙伴知道,在给ChatGPT某个话题时,它会根据要求写出一个或多个可能的答案,而该文“Introduction”首句为“Certainly, here is a possible introduction for your topic”,很显然这句话很符合人工智能撰写的习惯,因此该文的内容很有可能由人工智能生成。

在去年ChatGPT刚出的时候,学术界对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赞成者认为人工智能能为科研减轻压力,将科研人员从繁重的文献检索与综述中解救出来,让科研重回科技创新、引流学术潮流的本质。反对者认为人工智能为科研人员剽窃和伪造论文提供了便捷,且不易被审稿人、编辑发现,将阻碍学术的发展。

随后,学术界为避免人工智能对学术发展带来的潜在危害,已有多家期刊发表声明,明确表明禁止接收由人工智能生成或参与写作的文章。在可接收人工智能参与写作的期刊中,规定作者需将人工智能参与写作的部分标注清晰,若漏标或故意未标注,期刊则将其视为学术不端,对所投稿件予以拒稿处理。

显然,Surfaces and Interfaces刊发的文章不符合学术规范,影响因子6.2,在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中均位于材料科学2区,犯下这种低级错误是不应该的,期刊编辑、审稿人、副主编难逃其责。

截至目前,该文认可在Surfaces and Interfaces查询到,期刊和Elsevier均未对此回应。

此外,该文章还涉嫌一稿多投。提示词没删那个文章是2023.11.08接收审稿的,另一个文章是2023.11.27接收审稿的!然后,可以看到。这两篇文章图甚至一模一样,颜色都没有改,并且只是将横图修改为竖图。甚至图标题都没有改变。查重率71%,很是离谱。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中国!️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中新青年参考旨在为新西兰与中国的年轻读者提供关于两国热点话题的最新资讯。在编辑Nick的带领下,我们致力于呈现精准的分析和观点,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趋势。这个专栏是那些寻求深度报道和真知灼见的读者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