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中央一号文件:粮食安全

新西兰中新青年参考编辑Nick综合消息报道,2021年2月21日,中国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围绕两条主线路铺开:一条是乡村振兴,这是发展问题,要巩固发展脱贫成果,集中力量给中国经济基本盘补课,系统性部署乡村振兴;一条是粮食安全,尤其是种子,这是战略问题,事关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和中国战略的回旋空间。

粮食安全赫然重回视野,是去年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明显的异数。受疫情影响,去年全球粮食面临事实性的减产、运输和加工供应链中断,部分粮食主要出口国限制农产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抢粮、屯粮事件频频,造成国际粮价剧烈震荡,到目前国际粮价,包括粮肉乳糖油等仍在上涨,已经突破了6年来的高点。

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只有33个能做到粮食大体自给。但是中国农业结构性问题,大豆之争、高端农产品依赖进口,农民没有摆脱传统经营模式、农业竞争力有限、农业增长极限未突破的几大壁垒仍然封锁着中国的田野。


确保粮食安全也要把握住两条主线:耕地和种子。过去一直着重强调的是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而去年以来被放到要害位置的是种子安全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是口粮自给,这是由人口基数决定的,必须保障三大主粮的供应。2020年,稻谷、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是4.51亿亩、3.51亿亩、6.19亿亩。水稻、小麦的自给率能保持在100%,玉米自给率超95%,今年玉米产量2.61亿吨,进口约1500万吨。

如果不从粮食产量看自给率,而从粮食种植所需耕地来计算,就能够得出“隐形自给率”。而中国隐形自给率仅有70%。这代表什么呢?14亿人消费的食物需要29亿亩耕地的产量才能提供,也就是说现在依靠进口的食物全部转向自给,中国还需向天再借9亿亩耕地。


文件指出,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不可能凭空变出,守住红线已经是千难万阻。只有提升单位产量,升级管理办法,突破农业科技,才是现代粮食竞争的根本之路。

在过去一年上升到国家安全关键要害的,正是种子翻身仗的问题。中国国内种业发展的几大难关,除了面对国际种业寡头的倾轧,还有本土优良品种大量消失,现阶段大部分创新同质化严重、不具备推广价值等重大关隘。全球商品种子市场规模约600亿美元,中国大概占到三分之一。

然而庞大的消费需求并不和话语权画等号,这个领域向来都是由孟山都、拜耳、杜邦先锋、巴斯夫等跨国巨头所垄断,并且几大巨头通过相互收购加强垄断地位,其背后的金融巨鳄也在利益捆绑之中。

我们以为虎狼还在山海关外面,但外资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农田、厨房和餐桌。在2011年,中国持证的种业公司有8700家,但他们全部的销售收入加起来才相当于孟山都一家。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种企最低时减少到3000余家,但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种企多、小、散、弱的局面。2016年之后又开始回温,截至18年底有5808家。

目前,中国种业有50余家上市公司,但市场集中度仍然很低,行业前10名的市场份额仅占7%。而全国前50强的种子公司研发经费加起来,还比不上孟山都的七分之一。种子研发是一个十年周期的大工程,如果没有长期的研发资金支持,从制度上的创新保障,那么在面对国际巨头的价格冲击下,就无法打破“造不如买”、恶性竞争的循环。

收听音频版: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新西兰视野看中国!️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