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往事:电和进城的故事

用电在现在我们家里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就像是空气一样,是每个人都需要用以生活的。但是在我小时候,乡镇一级以上是有电,但是农村还是没有电网覆盖的。所以农村的亲人们如果想用电,特别是夜里照明的话,需要买一个电瓶,就是很多车或者农机站卸下来不用的。然后,到乡镇亲人家里充电之后带回去,这样晚上就可以照明了。灯泡是那种很小的,比手电筒的灯泡要大一些。

有电之前的夜里照明都是依赖蜡烛、煤油灯这些,亮度不行,而且使用时间有限。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不管是蜡烛,还是煤油灯,燃烧的时候产生的烟雾熏眼睛,呛人,如果是干精细活的话,会很费眼睛。

后来,电网逐步覆盖到了乡村,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用电差距依然存在。但是不管是乡镇一级,还是乡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停电。可能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遗产,或者是县一级供电局的独大,每年他们必须写下这一年的电力额度,然后报上去。如果该县区域用电超过当初报上去的电力额度,他们就要给乡镇停电,这个被成为“拉负荷”。

每次停电的时候,都是用电高峰季节或者阶段,比如说夏天最热的时候,或者过年大家团聚的时候。停电的时候,估计供电所没有少被大家骂三字经,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解决用电额度这个问题。当时想到为什么他们不多报上去一点呢?这样夏天就不用停电,去外面纳凉了。再一想,其实,如果他们多报上去了,就会由自己承担多报剩余的这一部分电费,也就意味着该供电公司出现了亏损。

这个也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因为他们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这个,比如说估计今年用地增长的额度,然后报上去,或者跟邻县的供电公司合作,消耗这部分多余的额度。总之,供电公司之前的公众态度是非常被动的,每年可能报上去的额度都是一样的,这样每年注定停电了。

停电的时候,最高兴的时间,应该是在初高中上夜自习的时候,因为大家可以稍微停下来,点着蜡烛看书,有一种浪漫的感觉,体验一下过去。但是为什么非要是县级以下的停电呢,城市为什么不停电呢?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待在城市就从未体验过停电了。

这可能也是一种级别的制度,因为城市要发展,需要电力,农村停电了之后损失不大。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比较修三峡大坝的时候,农村一级所有的居民都是捐款了的,希望三峡大坝修好之后,就电力充足了,不会停电了。但是,直到三峡大坝修好之后的好多年,我回去的时候还是会停电的。给电力公司国家电网留言了,也没有收到过回复。

以前也有停电的补救方式,就是安装一个家用电瓶,等来点的时候,把电瓶充满,等到停电的时候,再把电瓶接入到家庭用电上。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是很麻烦的,需要直流交流电,电瓶和家用电之间来回转换。这个还是挺麻烦的,后面就很少用到这个了。

用电在我们生活中扮演这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包括县乡镇都出现了电梯公寓,用水也都是需要电才有水压送上高层住宅。所以停电也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地产经济一直都在助推城市化,农民进入城市上楼。但是有谁会去想这些农村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培训和技能,能够在城市,能够过少很好的生活。

经济主宰一切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第二次牺牲农业,去拯救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基础人力。但是在城市出现容纳问题之后,这些农村居民进城之后,找不到工作,然后被标上“低端人口”的标签,赶回农村,这也是现在重提“振兴乡村”的一个原因。城市化借助大基建的东风,爆冲了一把。农村人也是借助这个东风,进城务工和生活。但是如果城市这个海绵的吸纳能力下降,或者地产行业一直下行的话,估计逆城市化也会成为另外一个现实,那就是城市压力太大,这部分此前移居城市的农村人,需要返回农村。

这个供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其实是城市化农村人口流动的关系是一样的。当城市需要农村来的廉价劳动力的时候,就会大量的吸纳他们,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的空心化;当城市不在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时候,就会开始排斥他们,这也就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回流。

电网的延伸也可以看成是城市化的一个标志。因为大家看到了城市生活的便利,比如说电力驱动了各种家电,让生活看起来更加现代化。所以更多的农村人愿意去放弃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去城市生活。

有没有人被电打到过,记得小时候很调皮,把自行车车辐条插进了插座里,体验了一把电击的震撼。这个也是很多农村人进城之后,会感到的一种冲击。如果是农村高考出去之后,一直在城市生活,这种冲击感可能会小一些。但是如果是务农之后,然后来城市生活,会体验到一种特别震撼的分化之感。

这种分化感,一方面是因为看到了城市的高楼大厦,看到了城市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便捷;另一方面看到的是和自身的疏离,毕竟纸醉金迷的生活,在城市也是很少一部分,但是与城市人相比,还是有一种为什么这么多人平时都这么闲有时间逛街,为什么奢侈品促销的时候就像是不要钱的一样,然后就会觉得大城市很漂亮只是表象而已;还有一部分就是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不再有时间去观察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发展。

城市化,就像是发电一样,也是一点点从农村聚集上来的。比如说乡镇一级居民都想去该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居民都想去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居民都想去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居民也有很多机会出国发展。所以这种层级的人口迁移,也就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动力。这其实也有些是文化中的聚集现象和社会福利体制不均等造成的,因为一线城市自带的资源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但是,如果即使这种迁移动力或者阶层破圈的动力失去了之后,就表示城市化已经达到饱和的程度了。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世界!️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