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蒲县一疾控职工“1岁上班,22岁退休”:荒唐剧背后的养老金安全危机 | 全搜索时评

当一个“1岁参加工作、22岁退休”的离奇履历能堂而皇之地通过层层审核,并成功骗领69万元养老金,我们所面对的,早已不是简单的个案,而是制度性塌陷。

这起发生在山西蒲县疾控中心的职工档案造假事件,因其“魔幻现实主义”般的设定引发全国舆论哗然。1岁上班,听起来就像某种荒诞剧,却真实地出现在国家审计署2025年发布的工作报告中。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只是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基金乱象的冰山一角。

一场全民养老的信任危机

69万元,对于一个基层县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测算,蒲县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万元左右,也就是说,这笔非法养老金足够支付十多个普通家庭一整年的生活开销。而在养老金普遍偏低的农村地区,这更是对数百万老实缴费的农民的巨大嘲讽。

我们不能把这起事件仅仅当作一次“离谱的笑话”来看待,它是一场触及根本的信任危机。对绝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养老金是他们“老有所养”的唯一保障。当制度变成了“谁胆大谁得利”的灰色游戏,缴费者的信心如何维系?

造假行为背后的三重共谋

这起案件的关键不在于“1岁工作”多么荒唐,而在于这个设定居然成功通过了14处档案涂改、多个单位审批、信息系统交叉验证,却无人拦下。这一失守,暴露出社保制度三重病灶:

第一,是技术手段的滞后。在2025年,仍有大批基层单位依赖纸质档案管理,档案篡改像“涂改作业”一样简单,社保系统和公安、教育等数据库尚未打通,连基本的年龄核验都无法自动识别。

第二,是监管流程的流于形式。本应三审把关的制度形同虚设,连“1岁工作”这类常识性错误都能一路绿灯。制度设计的再完善,也敌不过执行层面的集体敷衍。

第三,是利益链条的默契沉默。涉事人员在新单位正常领取工资,“双重取酬”的情况长期未被发现,这背后反映的是“社保与就业登记脱钩”“在职信息更新滞后”的系统性真空。

这一切最终演化成了一场“掏空养老金”的合谋:造假者主导,监管者放行,技术者失守,利益者沉默。

个案之外:审计报告揭示更深危机

审计署的报告令人胆寒:25个省份共计2.83万人通过造假提前退休,违规领取养老金高达5.19亿元。更严重的是,全国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套取、挪用的金额高达601.61亿元。这不再是个别人的贪婪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系统正在悄然渗漏的警报。

比如,哈尔滨一中介靠伪造劳动合同、仲裁文书,勾结公职人员造假参保,为271人制造养老待遇,套走1.15亿元;13个省甚至直接挪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用于偿还政府债务。这些现象的共同指向是:社保基金已经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唐僧肉”。

如何收场:必须从“追责”迈向“重构”

山西蒲县相关部门已启动调查,涉事人员将面临严厉追责。但公众更关心的是:这样的事,今后还会不会再发生?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个案清查”走向“系统重构”:

  • 技术上,推动社保档案数字化管理,接入区块链存证、年龄合理性算法、跨部门数据比对等手段,才能做到“造假无门”;
  • 制度上,要推进退休审批“三部门联审”机制,压缩人为操作空间,并提升违法成本;
  • 监督上,不仅要设立高额举报奖励制度,还要畅通“电子社保卡”等公共监督渠道,建立“群众举报+智能筛查+纪委核查”的三道防线。

写在最后:养老金,不能成为“谁胆大谁发财”的游戏

养老金是人民的“养命钱”,不是某些人“投机套利”的提款机。这个案件之所以引发舆论强烈共鸣,是因为它击穿了普通人对“公平”的底线。如果社保体系无法阻止“1岁上班”的奇案,普通工人又凭什么相信他们的养老储蓄不会被掏空?

我们不能让“神童退休”的荒诞剧情,成为未来制度失效的预演。这不仅是对一个案件的清算,更是对社保体系一次全面而深刻的体检。唯有补齐技术短板,拧紧制度螺丝,唤醒监督意识,才能守住我们共同的“老有所养”的希望。

别再让荒诞剧重演。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