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结婚意愿下降,经济与社会压力叠加成主因 | 南华早报

中国的婚姻率正持续走低。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9月,全国新婚登记人数同比下降16.6%。这一趋势发生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性别比例失衡等背景下,引发各界关注。

高成本婚姻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在许多地区,结婚被视为“必须有房有车”的人生关口,彩礼金额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人民币。部分农村及中小城市的结婚支出可达到当地居民年收入的5倍以上,使得不少年轻人选择推迟婚期甚至放弃婚姻。

育儿成本同样高企。教育、医疗、住房等长期支出沉重,而部分地方的一次性生育补贴仅数千至两万元人民币,被形容为“杯水车薪”。

职场性别不平等影响婚育意愿

不少女性担心结婚生子后在职场晋升、薪资和岗位稳定性方面遭遇隐性歧视,甚至被解雇。同时,传统观念下家务与育儿责任主要由女性承担,进一步降低了她们的婚育意愿。

养老压力加重年轻人负担

独生子女政策的遗留问题,使年轻夫妻往往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加之经济环境不稳、就业竞争激烈,令年轻人普遍对婚姻和养育子女感到压力沉重。

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转变

新一代更倾向追求个人自由、职业发展与兴趣生活,不愿因婚姻牺牲生活自主权。部分青年认为,“婚姻是经济单元,而非幸福保障”,也有人直言“婚姻是过时制度”。


舆情分析:两千余条网友评论揭示的五大焦点

本次报道在网络平台引发大量讨论,记者整理分析了2000余条网友留言,发现观点集中在以下五方面:

  1. 经济压力是最大阻碍(出现频率最高)
    • 高房价、高彩礼、婚礼支出过高。
    • 养育成本沉重,教育、医疗、住房支出长期攀升。
    • 有人调侃:“政府一次性补贴连几周花销都不够。”
  2. 性别不平等与家庭责任失衡
    • 女性需兼顾全职工作与大部分家务育儿任务。
    • 职场存在对育龄女性的晋升歧视和解雇风险。
    • 独生子女家庭的赡养负担集中落在年轻夫妻身上。
  3. 历史与政策因素的长期影响
    • 独生子女政策造成性别比例失衡,农村男性“娶妻难”。
    • 对“政府催婚”普遍反感,认为行政干预难以奏效。
  4. 观念变化与个人选择权
    • 年轻人强调生活质量和自我实现。
    • 婚姻不再是社会唯一认可的人生道路。
    • 两性间择偶要求趋高,引发相互指责。
  5. 全球趋势的映照
    • 网友普遍认同这是全球性现象,日本、韩国及欧美也在经历低婚育率困境。
    • 许多人将其归因于高生活成本、长工时和社会支持不足。

情绪走向与民意特征

  • 负面情绪占主导:约70%的评论表达了对经济环境、政策执行力、性别不平等的不满。
  • 理性分析比例较高:有不少网友提出具体建议,如规范彩礼、改善职场性别平等、提供免费托育和教育。
  • 代际分歧明显:年轻人更关注个人选择与生活质量,中老年人则担忧人口下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国际比较意识增强:部分网友认为,中国的婚姻率下降与全球趋势一致,应从长远结构改革着手,而非仅靠短期补贴。

评论与政策建议

专家指出,短期的生育补贴和宣传口号难以扭转结婚率下降趋势,问题的根源在于长期的生活成本与机会成本

建议措施包括:

  1. 降低婚育经济门槛——建立婚房保障制度、规范彩礼标准、推动教育与托育低价化或免费化;
  2. 改善职场性别平等——立法保障产假、陪产假与职业发展机会,鼓励男性分担家务;
  3. 推动观念转变——减少社会对婚姻的单一价值压力,尊重多元家庭形态;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减轻年轻人赡养压力。

只有在经济可承受、性别平等、生活质量有保障的环境中,年轻人的婚姻与生育意愿才可能真正回升。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