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变算命:中国AI占卜热潮与文化路径的深思 | 端传媒

2025年年初,中国社交媒体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数字狂潮:数以千万计的用户涌入AI平台 DeepSeek,但他们不是来搜索资料、写代码、做科研,而是为了——算命。
当千年玄学遇上前沿算力,“数字占卜”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有人分享占卜截图,有人晒出AI推算的“流年运势”,还有人付费让AI生成详尽的婚姻、财运分析。

这场由算力驱动的玄学热潮,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文化逻辑:科技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往往会走出截然不同的路径


四大发明的平行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曾改变世界格局,但它们在中外的应用走向,却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照:

  • 火药:在西方成为火枪、大炮,推动了海权扩张与军事革命;在中国,却首先被用于鞭炮和烟花,成为节庆与祈福的象征。
  • 造纸术:在西方催生了活字印刷和知识的普及;在中国,除了文献典籍,更大规模的商业用途之一是烧给亡者的冥币纸钱。
  • 罗盘:在西方被用于航海,助力地理大发现;在中国,则更多用于风水勘察与宅邸布局。
  • 印刷术:在欧洲推动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在中国,也曾推动文化传播,但更长时间服务于科举和礼制的稳定。

如今,这种文化路径的分野似乎在AI身上再次上演——在硅谷,AI被训练去分析基因、设计芯片、优化能源;而在中国,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数以千万计的人用来“起卦算命”,成了另一种精神消费品。


灰色地带的玄学市场

与传统线下算命相比,AI占卜有着价格低廉、随时可用、情绪互动快等优势。DeepSeek等平台虽然在技术定位上是通用大模型,但社交平台上的使用场景却被玄学需求“占领”。
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灰色市场——既游走在法律监管边缘,又满足了部分民众在不确定时代下对“确定性”的渴望。


焦虑与希望的双重映射

为什么AI会在中国首先“火”在算命?
一方面,这是古老的文化惯性——在面对风险和未来的不确定时,国人习惯用象征、卦象、八字去寻求心理安慰;
另一方面,也是现实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就业竞争、房价压力、人口老龄化,都让年轻人迫切想找到某种“天意”或指引,即便这种指引是用算法包装的占卜话术。

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科技缺乏兴趣,而是科技落地的第一站,往往先满足心理与文化需求,而不是工业或科学的前沿任务


评论与反思

从四大发明到人工智能,中国的技术成果总是与本土文化深度缠绕。这种文化适配力让科技在中国找到了“接地气”的应用,但也容易让硬科技的潜能被局限在娱乐化、消费化的场景中。
这并非价值判断的简单对错,而是文化选择的一面镜子:

  • 在西方,技术的优先落点是扩张与改造外部世界;
  • 在中国,技术往往先服务于仪式、秩序与内心安慰。

AI占卜的热潮,也许只是一个开端。它提醒我们:算力可以是火药,也可以是鞭炮;可以是罗盘,也可以是风水尺。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社会选择将它用到哪里。

在全球化的科技竞赛中,中国需要的不仅是更强的算力,还要有将其引向基础科研、产业升级的决心与路径,否则,下一次的技术奇迹,可能又会先变成一门“生意”——而不是一场革命。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