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2024年美团数百万骑手画像》报告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网友在解读这份数据时,不禁提出疑问:为何18到24岁的年轻骑手数量显著上升?为何45岁以上骑手占比也首次突破10%?这背后折射出的,或许不只是平台经济的变化,更是中国当前就业形势的真实写照。
年轻人与中年人同时涌入:骑手年龄结构的两极化
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在美团平台上,18至24岁骑手占比达到24%,同比2022年增长21%;45岁以上骑手占比首次突破10%,同比增长17%。这两类人群的“骑手化”趋势背后,实则是就业市场对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挤压所致。
对于18到24岁的年轻人来说,“骑手”成为高校毕业后短期就业的缓冲带。一些人因毕业即失业,只能在找工作的同时选择送外卖或跑单作为过渡。数据显示,大学生毕业后边考研、边备考公务员、边做兼职骑手的现象愈加普遍。
而对于45岁以上人群,骑手成为“被迫灵活就业”的代表。他们中的许多人或因下岗、企业裁员、行业淘汰等因素再难获得稳定工作,最终走上送外卖、跑快递的道路。特别是40岁以上群体,找工作一难再难,不少人找了1年半仍毫无着落,生活压力巨大。
就业缓冲带还是陷阱?骑手的“灵活自由”幻象
报告提及,美团平台上高频起手(全年接单超260天)的人群约为80万人,年均收入在6650元至9344元人民币之间。表面看似可观,但实际上高频骑手的平均月收入多集中在七八千元,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一收入勉强达到当地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位数;而在广州、深圳,甚至低于本地“智慧收入”平均线。
不少青年选择送外卖,是出于“自由”的想象:时间可控、无需打卡、没有管理者。但现实却是:骑上电动车、打开手机接单那一刻,个人就被卷入平台算法的精准分配中,不知不觉中“红绿灯都要抢”、接单不敢停。所谓的“自由”仅是形式,自主权被数据逻辑吞噬。
平台经济是否解决了就业问题?
报告认为,虽然平台经济不能解决“高质量就业”,但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缓冲型就业”机会,尤其是缓解了青年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过程中的阶段性压力。据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所长分析,每年毕业季集中进入市场的青年群体,在7月达到就业高峰,随后逐步回落,而骑手等平台工作为此类群体提供了缓冲岗位。
这也解释了为何76%的年轻人更倾向选择弹性工作方式——相较传统朝九晚五的岗位,平台骑手工作更为自由与灵活,但也更具不确定性和职业风险。
社保制度改革与平台责任的争议
随着灵活就业大军的不断壮大,社保制度也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各地政府与平台正在试点新型社保缴纳模式。例如,京东自2025年3月起,正式为专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并提供健康保险和工伤保障。美团也计划于2025年全面推行养老保险方案,并简化补贴流程,支持骑手以户籍地或就业地自主参保。
报告指出,不同平台在“认定劳动关系”上的分歧仍大,但趋势正逐步走向“准雇佣式管理”,即由平台代为缴纳部分或全部社保费用,或给予每单补贴来鼓励参保。
送外卖不是唯一选择:更需要制度性回应
“现在很多实体店连社保都不谈”,传统岗位保障缺失的现状让平台工作成为“不得不做”的选择。在平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完善灵活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提升职业稳定性、促进技能转型,将成为未来几年就业政策的核心议题。
如若不然,我们可能会继续看到:年轻人毕业即成骑手,中年人失业后也成骑手,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愈发“骑手化”。而平台经济的“包裹自由”,终究难以替代一份真正体面的、稳定的职业。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