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职儿女”现象:就业寒冬下的另类选择 | 南华早报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种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现象——部分年轻人选择成为“全职儿女”,由父母支付生活费,以照顾家务、陪伴父母为“工作内容”。在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这一模式被一些年轻人视为暂时的避风港。

据《南华早报》报道,这些“全职儿女”中,有人原本获得了就业机会,却主动放弃入职,理由是工资低、工作时间长、职业晋升空间小。与其进入高压低薪的职场,不如在家中照顾父母,顺便节省家庭雇佣外人照护的支出。

不过,这一群体在全国范围内仍属少数。有观点指出,网络上常提到的“几千名全职儿女”,相对于14亿人口,比例微乎其微。但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引发热议,在于它触及了青年就业、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交汇点。


多元化的公众反应

在社交平台和评论区,500 多条网友留言显示出明显的立场分化。

支持与理解(约 40%)

  • 家庭资源内循环:不少人认为,比起花钱请保姆,直接“雇佣”子女更安全、更高效。
    代表评论:“父母有钱请保姆,还不如请自己的孩子,安全又放心。”
  • 情感与文化因素:在亚洲文化中,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照顾长辈早已是常态。
    代表评论:“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
  • 避开高压低薪:支持者认为,与其忍受“996”或低薪岗位,不如留在家中生活。

反对与担忧(约 35%)

  • 失去社会竞争力:长时间脱离职场会削弱技能和人脉积累。
    代表评论:“短期可以,长期就是温水煮青蛙。”
  • 经济不可持续:并非所有家庭都能长期供养成年子女。
  • 价值观质疑:批评者担心这是一种逃避,导致“巨婴”现象加剧。

中立与调侃(约 15%)

  • 有网友打趣称“这是世界上最轻松的工作”,也有人自嘲“如果父母有钱,我也愿意”。

延伸到国际比较(约 10%)

  • 多国网友指出,青年失业、就业不匹配、低薪困境并非中国独有,美国、印度等地同样存在类似情况。

社会学视角下的解读

专家指出,“全职儿女”现象反映了当代青年就业环境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教育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导致高学历并不一定带来高薪优质岗位;另一方面,高生活成本与低薪酬的矛盾,使得进入职场的机会成本变高。

短期来看,“全职儿女”是家庭内部化解就业风险的一种策略;但长期而言,如果缺乏职业技能积累与社会经验,可能会在未来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外,这一现象也折射出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变迁——家庭在子女成年后的角色正从单纯的抚养者,转向就业与生活的合作伙伴。这种模式在亲情维系、养老保障等方面可能带来正面作用,但同时也需要警惕对青年独立性的潜在影响。


结语

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全职儿女”都已经成为观察中国青年就业心态的重要窗口。它既是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化的缩影,也是代际关系调整的标志。未来,能否通过改善就业环境、缩小教育与市场的落差,让年轻人在独立与家庭支持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这一现象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实。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