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许多文化中,婚礼是人生的重要仪式。人们穿上盛装、亲朋齐聚、载歌载舞,庆祝一段爱情的圆满。但在当代中国,一部分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婚姻的意义——他们保留了“仪式”,却去掉了“爱情”,通过找“结婚搭子”,假扮情侣来满足家人期望,却并未真正步入婚姻。
在BBC World Service的播客节目《What in the World》中,来自BBC全球中国报道组的记者张婉清(Wanqing Zhang)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压力,也讲述了一位中国女性“Linda”选择“假结婚”的亲身经历。
什么是“结婚搭子”?
“结婚搭子”是一个近年来在中国年轻人群体中兴起的新词。它指的是两个没有恋爱关系、也不打算真正结婚的人,通过网络相识、协议合作,一起“扮演夫妻”来应付父母、亲戚以及社会对婚姻的期待。他们可能会合拍“结婚照”,在节日时共同回家,甚至伪造结婚证件,但并不登记结婚,也不会同居或建立真实的婚姻关系。
这更像是一场“社会角色扮演”——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暂时“解决”了家庭的逼婚困扰,换取了相对自由的个人生活空间。
为什么要这么做?
张婉清在播客中指出,中国年轻人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婚恋压力。尤其是对于年过30却未婚的女性,常常被贴上“剩女”的标签,甚至被亲戚当面催婚、安排相亲。在一些父母眼中,孩子结婚是家庭“圆满”的标志,更是社会认可的必要门槛。
Linda就是在这种压力下决定寻找“结婚搭子”的一员。她在节目中表示,父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催婚,“与其不停解释和争吵,不如演一场戏,让他们安心。”她说,“假装结婚,是我当下最现实的选择。”
一种“伪婚姻”策略
这类“伪婚姻”往往有详细的策划与“剧本”:双方要提前商量家庭背景、见家长时的说辞,甚至共同制定未来几年“分手”的台词。互联网上甚至出现了“结婚搭子协议模板”,帮助年轻人规避潜在风险。
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异性群体中,在中国LGBTQ群体中也十分常见。因为同性婚姻尚未合法,许多同性恋者为了避免出柜压力,会与异性“搭子”组建“形式婚姻”,实现“对外应付、对内自由”的平衡。
深层的社会张力
假结婚现象的背后,是现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年轻人越来越追求自我价值、自由恋爱和人生选择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仍旧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婚姻与家庭方面,依旧把“结婚生子”视为人生“正轨”。
在这种夹缝中,一些年轻人选择“演一演”,既不伤父母的心,也不放弃自己的人生。虽然这种做法带有妥协成分,但也是现实压力下的一种抵抗形式。
一个关于选择的时代命题
假结婚或许只是过渡的“权宜之计”,但它反映出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婚姻是否还必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亲情与自由能否两全?如何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
正如Linda在节目最后所说:“我并不希望一辈子都生活在假象中,但现在的我,只想为自己争取一点喘息的空间。”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