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出手整治“西方伪史论”,湖南大学教授杜钢建曾称英国人和英语都源于大湘西

突然消失的“西方伪史论”账号

近期,长期活跃于中国各大社交媒体、以挑战西方历史为卖点的“西方伪史论”博主账号突然集体“下线”,包括“昆羽继圣”“朱恪远”等头部账号一夜之间在微博、B站、抖音等平台被封禁,相关内容全部消失。这一事件在网络引发热议,标志着一种奇特的“历史修正主义”亚文化,正面临转折点。

“西方伪史论”主张大胆甚至极端。例如,有人声称郑和早就发现了美洲,甚至主张亚里士多德根本就是虚构的人物,更有甚者把欧洲工业革命归功于《永乐大典》。这些言论在近年间屡屡登上热搜,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

然而,6月中旬,相关账号被集中封禁,背后原因引发多方猜测。一部分观点认为是平台基于违规内容作出的正常治理,另有传闻认为是有关部门出手整治历史虚无主义及过度民族主义思潮。

“伪史论”兴起的土壤

“西方伪史论”并非空穴来风,它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成因。在西方学界,这类思潮可追溯至俄罗斯数学家福缅科的“新编年史”,而在中国,则是2013年何新出版的《希腊伪史考》将其推入公共视野。其后,个别有影响力的学者,如曾任教于多所高校的黄河清等,更是公开在公开课和媒体上大肆宣扬相关观点。

这些言论虽然乍看荒诞,却利用了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大众的猎奇心理。一些短视频账号借助夸张叙述,将历史事实与虚构阴谋混杂,以“重新发现中国”为噱头,迎合部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西方历史权威的不信任。

部分年轻人表示,社交平台会主动推荐此类内容,相关视频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不乏高热度。讲座中一句“巴特农神庙是后人伪造”“古希腊就是中国文化的影子”比严肃学术讨论更容易吸引眼球。

网络流行背后的心理与传播机制

为何“伪史论”在部分人群中有“市场”?专家分析认为,这背后是新媒体环境下戏剧化、情绪化叙事对受众的天然吸引力。对一些用户而言,反主流、反权威的历史解读,反而带来新奇与满足感,尤其是能强化民族身份的叙事,更容易引发共鸣和转发。

事实上,早在十余年前,已有学者指出:“越是具备情感冲击力和身份认同感的历史叙事,越容易在大众中广泛传播。”现代社交媒体推波助澜,加剧了信息茧房的形成,使得部分历史阴谋论得以突破学术边缘,进入主流舆论。

有高校研究者坦言,这种“伪史”理论在学界并无立足之地,严肃研究从未认同其观点。但面对网络热度高涨,学者不得不“下场”辟谣,甚至有“为学科正名”的无奈。

学界、舆论与官方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伪史论”在网络空间一度风生水起,但主流学界始终予以否定。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真实存在,还是人类文明的多源发展,都有大量考古、文献和跨学科研究支撑。而“伪史论”往往凭借逻辑跳跃、断章取义或纯粹想象,难以自圆其说。

面对网络“反智”风潮,不少学者和媒体人呼吁理性对待历史。例如,媒体评论指出:“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对基本历史事实的尊重与维护上,而不是对事实的无视和扭曲。” 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直言,不能用“民族自信”的名义来推高虚假的历史叙述。

另一方面,中国官方始终未对“西方伪史论”予以认可。去年11月,中希两国共同举办世界古典学大会,习近平致信高度评价中国与希腊文明的共同贡献。同期,大量希腊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无疑间接“打脸”了所谓“古希腊是伪造”的网络传言。

大众质疑与理性边界

不可否认,普通民众有质疑历史主流叙述的权利,各国学界亦不断反思自身历史。但当质疑演变为反智的“阴谋论”,乃至成为某些自媒体的流量密码时,其背后带来的社会风险值得警惕。部分自媒体借民族主义之名,将中国文化“神化”,甚至推向“绝对优越”的极端,这也正是本次平台整顿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迷思终将被理性替代

这波“西方伪史论”集体封号,既是一次平台内容治理的反映,也折射出网络时代真假信息混杂、学术理性与大众情绪碰撞的现实。中国社会在开放中不断寻求文化认同,但历史的真实不应为情绪、流量让步。唯有尊重史实、拥抱多元,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进步。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