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远在东亚战场的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终止战争。对于许多已经白发苍苍甚至逐渐凋零的中国抗战老兵而言,这一天,不只是历史节点,而是见证他们付出鲜血的青春被遗忘、误解甚至长期沉默的一抹微光。
主播柴静在YouTube推出的新一期深度访谈,首次完整呈现独立摄影师赖恩典15年来奔走于中国大陆及台湾各地,记录170位抗日战争亲历者口述历史的过程。访谈发布不到24小时即收获超过20万次观看,全网超2300条留言,评论区情绪强烈而复杂,形成了舆论罕见共振。
“国家记忆四个字,是全体中国人的记忆”
赖恩典1970年代出生,自称“无冕史官”。他卖掉房子、汽车,揣着相机敲响一个又一个老兵家门,1500多天奔波,在简陋民居、农舍与养老院记录老人们关于淞沪会战、长沙会战、松山战役、滇缅远征、北平保卫战等正面战场亲历史实。
“我不是为了揭开伤疤,但是如果不问,它就没有了。”谈及为何执着于此,赖恩典在柴静镜头前沉声说,“历史如果只剩下政治符号,会淹没真实的人。”
视频中,被称为“飞虎队队员”的陈炳靖回忆自己在战败后准备用玻璃割腕以保尊严,泣不成声;杨良平老兵在采访中多次失声痛哭——他一生隐姓埋名甚至被当作“反革命”遭批斗,直到赖恩典出现,他说:“几十年没人来看望过我,你们就是我的红太阳。”
柴静总结道:“铭记战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不让记忆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评论区的共鸣:在世界各地被唤醒的中国人
海外华语群体迅速形成“自来水传播”。2300余条评论被分析后,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主要情绪:
- 致敬与认同(约60%):大量自报“家中长辈为国军老兵”的用户感谢节目为老兵正名,如@Fredsong-k8g留言:“爷爷为国战斗却被侮辱一生,永远不会原谅那些抹黑的人。”
- 善意悔悟与历史错位感(约15%):多数为90后、00后用户表示此前不知国军抗战真相,称“第一次明白,课本简化了多少牺牲”。@HeAndHis说:“看完反思自己的三观,谢谢柴静。”
- 愤慨与控诉历史不公(约20%):大量评论直指“真正英雄在国内遭遇冷遇”。如@brotherhair165留言:“当一个政府强大到不让你说话时,它所阐述的历史都需要考证。”
- 理性反思与反对仇恨教育(约5%):部分用户认为不应推动民族主义仇恨,将抗战简化为“强化敌对的工具”。@peco184 表示:“反战才是纪念战争最好的方式。”
高频关键词包括:“真实”“反思”“民族脊梁”“国家记忆”“国军正名”“被消失的历史”“看哭”“谢谢柴静”“谢谢赖恩典”。
“被历史背叛的勇敢者”
评论中最被反复提及的一句话是:
“抗战老兵不是死在日军枪下,是死在自己人手里。”
部分网友列举亲人经历,称其祖辈参战,战后却因“成分问题”被打成右派、关牛棚、批斗、甚至自杀。有人哽咽写道:“我们以为他们的伤痛会随着时间平复,实际上永远不会。”
对于这样的悲剧,视频中赖恩典给出的回答是:“我就想让人看见。”
为什么这支片子在海外引发巨大共鸣?
专家分析认为:
- 记录视角从宏大叙事转移到个体牺牲,让观众建立情感连接;
- 国际传播平台打破信息过滤器,使海外华人重新反观自我认知;
- 政治认同淡化背景下,民族情感成为连接纽带;
- 对“虚构历史”疲劳后的审美反弹,催生“真实影像”的罕见吸引力。
结语:历史不是记仇,也不是和解,而是看见
这支作品的发布恰好发生在战后第80个周年节点上。评论区一条高赞留言写道:
“历史应当属于人民,而不是属于某个胜利后的叙述者。”
赖恩典15年拍摄的一切,正试图回应这个呼声。
当镜头里106岁的远征军老兵付心德说“拼刺刀时耳朵里只有‘杀’的声音”,当柴静眼眶微红依旧平静地问“你哭是因为疼吗”,当评论区有人写下“我看着你们流泪是因为被历史背叛”——这部影片已不仅是一部纪录片,而成为全球华人之间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果一个民族忘记曾为它流过血的人,那么它注定要重复悲剧。
如果看见,尚且来得及,这也许正是此刻赖恩典与柴静选择在海外发声的意义。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