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全搜索 记者 张峻岭 惠灵顿 2025年9月22日
面积与美国马里兰州相仿的荷兰,依托高技术温室、科研-产业协同与高效基础设施,实现农产品出口额全球第二的成绩,同时也面临能源成本、用工短缺与氮污染治理的压力;其路径为新西兰推动园艺高值化与农业低碳化提供可操作参照。
核心事实
- 温室集群与精准生产:荷兰西部“Westland”成规模化温室带,应用基质栽培、循环灌溉、环境控制与蜜蜂授粉等技术,番茄与甜椒实现全年稳定高产与一致品质。
- 科研转化加速:瓦赫宁恩大学联动企业构建试验温室平台,从光谱配方与LED补光,到营养液管理、病虫害综合治理与采后标准,形成快速迭代的产业链创新机制。
- 基础设施放大效应:港口、机场、冷链与交易网络完善,叠加投入品与装备产业群,显著提升生鲜周转与再出口能力。
- 数据与自动化:传感器、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用于植株管护与采收,配合预测模型匹配产量与需求,降低损耗。
- 品牌与溢价:通过细分品类、风味定位与可追溯认证构建高附加值,强化市场信任与议价力。
面临挑战
- 能源与成本:温室供热与补光能耗高,气价波动推升成本,倒逼高效LED、余热回收与热电联供改造。
- 劳动力紧缺:用工紧张与工资上涨加速自动化,但前期投入与回收周期给中小企业带来压力。
- 氮与温室气体治理:畜牧与密植带来的氮排放、水体压力与减排法规收紧,要求生产与环境双重优化。
- 社会外部性:夜间补光造成“红光夜空”,通过遮光帘、时段管控与社区沟通进行平衡。
现场与舆论
- 国际视角:海外读者称赞荷兰在国土与交通上的精细规划,认为国家级空间治理与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效率关键。
- 在地感受:居民描述温室夜间形成的红黄光晕,如“荷兰极光”,提示设施农业需要同步治理光害等外部性。
对新西兰的启示
- 比较优势:温和气候、清洁电力占比上升、部分地区地热可用,加之面向亚太市场的时效优势,具备发展受控环境农业(CEA)与高值园艺的基础。
- 制度与路径:以“科研—产业—基础设施—规制”协同为框架,先做试点、再做集群,逐步实现规模与溢价双提升。
新西兰的可操作建议
- 建设CEA示范带:优先在怀卡托-奥克兰、尼尔森-塔斯曼与坎特伯雷周边布局温室集群,毗邻机场与冷链,采用分阶段开发策略。
- 低碳供能与热电联供:推广高效LED、热泵与余热回收,在陶波与丰盛湾探索地热直供与CO₂利用,结合可再生电力采购协议与储能。
- 水肥闭环与生物防治:普及回灌系统、营养液再利用与天敌昆虫/授粉蜂组合,降低排放与农残,强化“清洁与可持续”品牌形象。
- 机器人与数字化:支持视觉采收机器人、病虫害早检与数字孪生温室试点,联动本地AgriTech与高校创新孵化。
- 产学研平台:以Plant & Food Research、林肯大学、梅西大学为枢纽共建试验温室与快速转化基金,形成企业共研项目池。
- 绿色规制与社区共生:制定温室光污染标准与遮光时段,建立碳与氮管理基线与公开报告,提前做好交通与噪声评估与邻里沟通。
- 技能与引才:完善设施园艺职业标准与培训包,畅通紧缺岗位通道,推动在岗技能提升与国际技术引进。
- 出口与品类升级:从大宗走向“风味番茄”“特色甜椒”“功能性香草”等高值细分,拓展亚洲高端零售与直采合作。
- 金融与政策工具:运用绿色投资抵扣、加速折旧与绿色债券降低资本成本,采用公共机构“以买代补”稳定首批订单需求。
- 数据与治理:建立行业能耗、产量、用水与排放数据库与年度披露,吸引金融、零售与技术服务商共建降碳与增效机制。
结语
荷兰经验可复制的不是单点技术,而是系统性的协同与治理能力;新西兰若以低碳供能、数字化与社区共生为底座,叠加品牌与通路建设,有望在未来五至十年把部分园艺板块从“量的稳定”升级到“质的溢价”。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