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幼儿园铅中毒事件调查

事件背景与经过

2025年7月上旬,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一所私立幼儿园曝出严重的儿童集体铅中毒事件。涉事幼儿园名为“褐石培心幼儿园”,2022年取得办学资质并开园,硬件条件优良,在当地家长圈小有名气,收费不菲(每学期约6000元)。幼儿园分大、中、小班,每班约30人,在园幼儿共200多人。家长们原本付出高昂学费,是希望孩子能在这里得到良好照料和教育,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隐蔽已久的铅中毒灾难。

最初的迹象并不易察觉。自2024年春季学期以来,陆续有幼儿出现肚子疼、恶心、腹泻、腿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少家长和老师起初以为只是常见的消化不良、生长痛或其他小毛病,一些孩子被误诊为“脾胃虚弱”等普通疾病n。直到2025年6月下旬,情况开始引起警觉:有幼儿在体检中发现血铅指标居高不下,放假在家期间反而有所下降。家长们在私下交流中发现,很多孩子的症状惊人相似。此时他们才如梦初醒:这些异常或许并非巧合,而是同一来源所致。一些家长开始在自己家中“排雷”,将可疑的老旧含铅玩具、餐具、墙漆等全部清理更换,依然无法阻止孩子血铅持续偏高。所有线索逐渐指向了孩子们白天长时间停留并用餐的地方——褐石培心幼儿园。

7月1日,一些再也无法忍受疑云的家长决定采取行动。他们聚集到幼儿园讨要说法,同时向当地市场监管和公安部门举报求助。政府部门反应迅速:当天傍晚天水市麦积区市场监管局和公安分局即派员介入调查,联合卫健、疾控等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警方当日对幼儿园实际负责人李某芳等立案侦查,责令幼儿园立即停业整顿。当晚,执法人员在园门口张贴封条,幼儿园被紧急查封。至此,这起隐匿已久的铅中毒事件终于浮出水面。

受害儿童人数与症状

褐石培心幼儿园共有在园幼儿251名,年龄主要在3至6岁之间。事件曝光后,卫生部门对所有幼儿进行了血铅检测。根据官方通报,截至7月7日晚251名幼儿已全部完成检测,其中233人血铅异常,只有18人血铅在正常范围。换言之,绝大多数在园儿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铅污染影响。除幼儿之外,多名幼儿园教师的血铅检测结果也严重超标——有教师血铅值高达395 μg/L,另一位超过500 μg/L,而正常成人参考值应低于200 μg/L。这表明该园内铅暴露范围之广,已波及师生群体。

铅中毒对儿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神经、消化等系统,多数受影响幼儿均出现了典型症状。据家长和媒体反映,这些孩子经常喊肚子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腹泻等,面色也比同龄孩子更加苍白无力。随着铅在体内逐渐蓄积,更严重的病例开始出现铅中毒的典型体征:一些孩子的牙龈缘出现了淡黑色线状沉积(俗称“铅线”),还有孩子莫名其妙大把掉头发。个别幼儿脾气暴躁、注意力下降,这些都可能是铅损害神经系统的表现。医生指出,上述症状往往容易与普通疾病混淆,因而早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血铅检测结果之触目惊心远超出家长们的最初想象。据媒体统计,在家长自行带孩子前往外地医院检测的首批74份检验报告中,有70名儿童血铅超标,超标率接近100%。其中血铅200–249 µg/L(轻度铅中毒)者有8人,250–449 µg/L(中度铅中毒)者多达56人,≥450 µg/L(重度铅中毒)者有6人,最高值达到惊人的528 µg/L。要知道,正常儿童血铅应低于100 µg/L,超过200 µg/L即属铅中毒。也就是说,不少孩子的血铅浓度已达到中重度铅中毒水平,严重者逼近成人职业铅中毒的限值。如此高的铅负荷对幼小身体造成的伤害令人忧心——铅中毒可影响儿童的神经发育、认知能力和身体成长,其造成的部分损害可能是不可逆的。

铅污染源与成因调查

面对数十名幼儿集体铅中毒,污染源成了亟待查明的关键问题。铅污染的常见来源包括环境中的工矿企业排放、含铅油漆涂料、铅酸电池、含铅玩具或餐具等。最初,不少家长怀疑过周边环境或家庭中存在铅源:有人检查了家里的自来水管和装修材料,有人把孩子玩耍的彩漆玩具全部丢弃换新,甚至把陶瓷餐具换成不锈钢制品。然而所有这些“排雷”举措都无济于事,孩子血铅值依然居高不下。随着调查的深入,所有线索逐步收敛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结论——问题就出在幼儿每天吃的食物上。

7月1日当天介入调查后,天水市迅速成立由市场监管、教育、卫健、疾控、公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涉事幼儿园及关联的另外三所幼儿园展开全面取样调查。专业机构对留样食品、原材料、餐具、饮用水、儿童用品、教学用具以及幼儿园室外土壤等共223份样本进行了检测。据官方通报结果,其中221份样本检测合格,只有2份食物样本不合格。这两份问题样本分别来自该园食堂留样的早餐点心“三色红枣发糕”和晚餐主食“玉米卷肠包”(一种外裹碎玉米的香肠面点)。经权威机构检测,这两份食品中的铅含量分别高达1052 mg/kg和1340 mg/kg,远远超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铅污染物限量0.5 mg/kg的上限。换算下来,其铅含量超标达2000多倍,这意味着孩子们日常食用的这些诱人糕点实际上成了“慢性投毒”的载体。

问题食品浮出水面后,调查组随即对铅来源展开溯源调查。7月3日凌晨,公安机关在幼儿园后厨查获了涉嫌投放的剩余可疑物质——一些用于调色的彩绘颜料。进一步侦查发现,该园园长朱某琳和投资人李某芳授意后厨人员通过网络购买了这种工业用的彩色颜料,将其稀释后违规添加进部分糕点食品中。据悉,这些颜料包装上明确标注“不可食用”,但仍被当作食品添加剂偷偷使用。公安机关当即扣押了全部涉案颜料样本并送检,结果证实其中含有大量铅成分。至此,幼儿集体铅中毒的元凶终于水落石出:不是附近工厂的烟尘,也不是村边土壤的铅超标,而是餐桌上的彩色点心里被人为掺入了铅盐颜料

虽然官方尚未公布具体所添加物质的名称,但专家推测极有可能是某种含铅的工业色素。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钟凯博士接受采访时分析,如果确认铅含量严重超标,幼儿园极可能使用了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铅铬颜料,俗称“铬黄”或“铬绿”。这类工业颜料色泽鲜艳且价格低廉,但主要成分是铅铬酸盐,含有剧毒的重金属铅和铬。一般来说,在现代食品生产中任何加入工业颜料的行为都是绝对禁止的。然而在逐利动机驱使下,该园有关人员公然逾越法律红线,用幼儿的食品做起了手脚。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违法添加行为可能不是偶发,而是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有家长反映,自家孩子早在2024年5月(即案发一年多前)就查出血铅偏高,后来孩子放暑假离园一段时间复查,指标曾下降到接近正常,但一开学回园后血铅又升高。这一细节暗示,幼儿园对孩子们的“投毒”极可能已持续长达一年以上。孩子们每天吃着这些外观鲜艳的糕点,体内的铅悄然积累,日复一日地侵蚀着他们幼小的骨骼、血液和大脑。由于铅慢性中毒往往缺乏急性症状,不易被迅速察觉,这场隐秘的伤害直到一年后才酿成公开的集体健康危机。

检测结果与官方通报

经过数日紧张调查,7月8日上午,天水市联合调查组向社会公布了此次幼儿血铅异常事件的调查处置情况通报。据通报介绍,涉事幼儿园位于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小区,于2022年8月下旬开园招生,系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51人。调查认定,该园后厨违规使用了含铅的彩绘颜料制作食品,导致幼儿摄入铅。执法人员已在该园留样的食品中检出铅含量严重超标,并扣押了涉嫌添加的颜料。上述调查结论证实了家长和媒体此前的怀疑:孩子们遭遇的并非一般的食品安全事故,而是一次性质恶劣的人为违法添加事件。

官方通报详细公布了检测与受害者统计结果:截至7月7日晚10时,251名在园幼儿全部完成血铅检测,其中233人被诊断为血铅异常,仅18人血铅水平正常。这一数据与家长自行检测的结果大体相符,印证了铅暴露范围之广。值得庆幸的是,李某芳投资管理的该园关联幼儿园——渭北幼儿园、慈爱幼儿园、蒙迪爱幼儿园——的幼儿采样检测结果均为正常。也就是说,铅污染暂未波及该投资人旗下其他园所,问题主要集中在褐石培心幼儿园一家。针对家长关心的检测数据出入问题,通报未做具体解释,但明确此次认定血铅异常233人的依据是由国家和省级医疗专家组对多家机构检测结果综合研判得出,具有权威性。这一表态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此前不同渠道检测结果差异较大的质疑。

在案件处置方面,政府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厉打击。公安机关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对园长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等8名涉案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予以刑事拘留。另有2人取保候审,协助进一步调查。这一罪名意味着涉案者将面临严肃的刑事追责——我国《刑法》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情节严重者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与此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已启动对监管失职渎职人员的调查程序,表示将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公职人员严肃问责。也就是说,除了直接作案者,凡在监管环节玩忽职守、失察失职者,都可能被追究责任。这体现了官方对此事件“零容忍”的态度和全面整肃的决心。

针对幼儿救治工作,政府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甘肃省卫健委在事件发生后立即派出中毒、儿科等领域的医疗专家6人赴天水指导救治,7月4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疾控局又调派3名专家驰援甘肃。同时,国家以及甘肃、陕西、湖南、重庆等地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联合医疗救治专家组,在天水和西安两地协同开展幼儿救治工作。天水市政府还派出工作组赶赴西安,专门保障在那里就诊的患儿检测和治疗,体现出跨省联动救治的主动作为。此外,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国家部委也派出工作组或督导组赴当地指导事件处置。这场由幼儿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危机,迅速上升为一场全国关注、多部门参与的公共安全紧急应对。

当地政府与家长回应

事件曝光后,地方政府、教育系统以及家长各方展开了一系列交锋与应对。当地政府方面,在迅速查处涉事幼儿园的同时,也尝试第一时间安抚家长情绪、控制事态发展。7月2日,麦积区教育部门在家长微信群中通知全体幼儿回园参加由官方组织的体检抽血。然而,这一举措非但未能让家长安心,反而引发更大疑虑。不少家长反映,当时他们只收到工作人员的口头通知,告知孩子检测“结果正常”,却迟迟拿不到正式的书面报告单。甚至有传言称,有的孩子那天根本没抽血,其家长也接到了“结果正常”的电话通知。如此不透明的操作严重挫伤了家长对当地检测工作的信任。一位家长愤怒地表示:“我们不信了,我们必须自己去查个明白”。部分家长认为园方此举像是在官方压力下的“补救措施”,试图将检测结果控制在自己手中。面对家长的质疑和指责,当地教育和卫健部门一时间未能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7月5日,有媒体多次致电麦积区市场监管局询问此事,电话始终无人接听;一名负责与家长对接的工作人员面对疑问也仅以“三个字”回应:“不清楚”。这种沉默和回避进一步加深了家长的不满。

家长一方,由于对本地检测结果心存疑虑,他们很快选择了自救行动。7月2日当晚开始,几十个家庭连夜抱起患儿,或驾车、或乘高铁,紧急奔赴300公里外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安拥有更权威的医院和检验资质,是陕西省的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家长们相信,在西安能得到客观可信的检测与治疗。就这样,一场悲壮的“跨省求医”行动在夜色中展开:许多素不相识的天水家长在西安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不期而遇。大家望着彼此怀中虚弱的孩子,眼神交汇间尽是难以言说的焦灼和愤怒。一位父亲看到这么多同园家长都聚到西安医院时,心里“咯噔”一下,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程度远超想象。

7月3日至7月6日短短几天内,来自甘肃天水的家长几乎挤满了西安的几家大医院。截至7月6日,仅西安市中心医院就收治了超过60名铅中毒幼儿住院治疗,后来赶来的孩子被分流到内分泌科、老年病科等科室病房安置。由于就诊患儿激增,医院出具化验报告的速度有所放缓,不少家长焦急地在医院大厅等待血铅检测结果。有些家长则转赴西安的西京医院、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求诊。西安市卫健委还为甘肃患儿开通了绿色通道,尽最大努力接诊安置。这种罕见的跨省就医潮充分反映出家长对当地检测的不信任和对孩子健康的极度担忧。

更令家长震怒的是两地检测结果的巨大反差。在天水时,很多家长被口头告知孩子血铅“一切正常”,然而到了西安复查却发现实际数值高得离谱。例如,一位父亲在天水被通知孩子血铅仅33.78 µg/L(属安全范围),而在西安测得的结果竟高达441 µg/L;另一位家长在天水听说正常,到了西安却查出280 µg/L,还有从“正常”变成350 µg/L的不在少数。两个地方给出的数字相差十倍以上,这让家长们又气愤又恐慌。“这到底是检测失误,还是有人想捂盖子?”家长们质问道。他们愤怒的不仅是孩子竟在幼儿园中了铅毒,也愤怒于事发后相关方面可能存在的敷衍塞责甚至信息隐瞒。7月5日前后,愤怒和恐慌情绪在家长群中如决堤洪水般蔓延,一些过激的猜测和传言也开始出现。当地方部门未能及时充分地回应关切时,家长与官方之间的信任几乎降至冰点。

这场危机给数百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阴影。媒体在西安医院现场记录下的场景令人心碎:一位年轻的母亲拿到孩子的化验单后浑身发抖,继而发出凄厉的哭喊,瘫软在地;一名壮汉般的父亲默默看完报告,走到角落蹲下身掩面痛哭;还有家长因为过度悲伤焦虑,当场晕厥,被医护人员用担架抬走。医院走廊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哭声、怒骂声和绝望的呼喊,几乎每一份化验单出炉都击垮一个家庭。许多家长一边照顾病床上的孩子,一边低声打电话向远方亲人哭诉,还有人不断在手机上搜索“儿童铅中毒后遗症”。对于父母而言,最痛苦莫过于目睹年幼的孩子承受本不该承受的伤害,而自己却未能提前察觉、防范。

所幸的是,在事件引发全国关注、上级介入后,当地政府积极调整了应对策略,全力救治患儿、安抚家长情绪。甘肃省、市卫健部门调配最优质医疗资源为患儿开辟救治绿色通道,确定甘肃省人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为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为市级定点医院。对于选择赴省外就医的家庭,官方也提供了转诊服务等保障措施。截至7月8日,已有201名患儿先后入院接受驱铅治疗。联合医疗专家组为每位血铅异常患儿制定了一对一诊疗方案,采取脱离污染源、营养干预、驱铅治疗等措施,并调集了25名心理医生、25名教师、25名社区工作者组成心理疏导团队,对幼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情绪安抚。当地政府承诺“不落下一个孩子”,尽最大努力确保每名患儿尽早康复。随着权威部门的介入和信息逐步公开,家长与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有所缓解。许多家长表示,当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希望有关部门能持续跟进孩子的健康状况,并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教育支持,弥补这场灾难对孩子未来造成的影响。

媒体报道与社会反应

甘肃天水幼儿园铅中毒事件一经曝光,立即成为全国舆论焦点。在官方通报信息之外,各路媒体纷纷深入采访,挖掘事件更多细节,舆论场上呈现出强烈的愤慨与谴责声浪。中央及权威媒体方面,新华社、央视新闻等第一时间报道了调查进展和官方处置措施,强调各级政府对事件的高度重视和迅速行动。新华社刊发通稿披露了详细检测数据和案件详情,央视等也跟进播报,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与此同时,市场化媒体和都市媒体则派出记者深入当地和医院一线,对事件背景及家长经历进行调查报道。比如澎湃新闻派出多路记者前往天水和西安,采访了受影响的家长和教师,证实不仅幼儿大量中招,幼儿园多名教师的血铅值同样严重超标,她们平日和孩子同吃同住,血铅高达数百微克每升。封面新闻、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则梳理了事件时间线,曝光了家长集体跨省就医、地方初期应对失当等细节,引发广泛讨论。凤凰网等转发的深度稿件更是通过采访多位知情者,揭露了这起“幼儿园之恶”背后令人发指的细节:颜料购自何处、食品如何呈现“三色”等内幕均浮出水面,直指监管漏洞。

社交媒体和公众舆论层面,网民反应更为强烈。“甘肃幼儿园铅中毒”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和讨论量以千万计。大量网友在评论中表达了震惊和愤怒:谁能想到,在本该最安全的幼儿园里竟发生如此荒唐而可怕的事!一些评论称园方的行为“无异于给孩子下毒”,直接将其定性为蓄意伤害幼童的恶性事件。公众最“柔软的心弦”——儿童安全被触痛,许多人表示难以容忍这样的恶行发生在学前教育场所。一时间,“严惩”“追责”成为舆论主流呼声。微博等平台上,不少网友自发科普铅中毒的危害,还有人分享各地曾发生的儿童血铅超标事件案例,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环境健康。有网友愤慨地表示:“给孩子食物里投毒,性质比三聚氰胺奶粉更恶劣,必须严惩!”更有不少网民和媒体评论员呼吁司法机关以故意伤害等更重罪名追究责任人,以儆效尤。

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也纷纷发声,体现了社会舆论的普遍立场。《羊城晚报》等媒体发表评论称,幼儿园擅自往食品中添加含铅颜料,性质已等同于“投毒”,必须依法严惩涉案人员,才能彰显食品安全“零容忍”的坚定决心。评论指出,大量幼儿血铅中毒这一荒诞事件戳中了社会的痛点,也暴露出当地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漏洞和短板。舆论要求除了追究直接责任人外,对监管失职渎职者也必须一查到底,只有全面彻查、彻底整肃,才能重建公众对监管部门的信任。有评论员质问:幼儿园如此离谱地往食物里加非食用原料,难道平日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检查流于形式?“食品安全大于天,幼儿食品安全更是比天还大”,不少媒体以此警示,敦促全国范围内举一反三,彻底排查校园食品安全隐患,决不能让类似惨剧再次发生。

随着真相披露,社会各界也展开了对事件更深层次的反思。有人指出,此事反映出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管难题:当幼儿园逐利行为失控,监管机制若跟不上,就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家长们支付高额费用,本应换来优质安全的环境,却换来了“专属的毒药”。这无疑是对社会诚信和基础监管的一记重击。许多教育界人士呼吁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巡查频率,完善家长监督和信息公开制度,例如定期公布幼儿园食材来源、添加剂使用情况,让家长有知情权。更有公益组织呼吁建立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三方独立抽检机制,避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猫鼠一家”。可以说,这起事件既是对当地监管体系的一次警示,也是对全国儿童食品安全防线的一次大考。在全民的监督和呼吁下,如何堵住制度漏洞、守护孩子舌尖上的安全,成为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

后续处置与影响

目前,甘肃“幼儿园铅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善后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各项问责和整改措施陆续展开。司法层面,涉案的园长、投资人及相关责任人已被依法刑拘,案件进入刑事侦查和起诉程序。随着调查深入,不排除有更多涉案人员被追加处理,包括可能知情不报或协助实施的人员。涉事幼儿园已被停业查封,园内所有食品和原料封存待检,园方资产也被冻结,以备用于赔偿和罚款等后续事宜。据悉,教育部门正按程序吊销该园办学许可证,这家幼儿园恐难再复业。李某芳投资的另外几所幼儿园虽未检出问题,但当地已对其展开地毯式排查,确保其食品供应链和管理不存在类似隐患。可以预见,此次事件将对甘肃乃至全国的幼儿园食品安全监管产生长期影响——有关部门势必收紧监管标准、加强飞行检查频率,以恢复公众对学前教育机构的信心。

受害幼儿救治与保障方面,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措施。甘肃省卫生部门宣布对所有铅中毒患儿提供免费医疗救治,治疗费用由政府承担。省里指定了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作为定点救治单位,外省求医的也开通费用报销和转诊绿色通道。医疗方面,将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实行“一人一策”长期跟踪随访:逐一建立血铅浓度检测健康档案,定期复查血铅指标,视需要安排后续驱铅治疗,直至儿童血铅恢复正常水平。针对铅中毒可能对儿童智力发育造成的影响,医院为患儿安排了听力、视力、骨密度、神经发育评估等专项检查,后续将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康复训练。此外,心理疏导团队将长期陪伴受影响儿童,帮助他们走出阴影。赔偿和善后方面,目前官方尚未公布具体的经济赔偿方案。由于铅中毒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复杂且长远,家长普遍关心后期赔偿和保障问题。据了解,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对受害儿童及家庭的救助补偿计划,包括医疗费用长期补助、康复训练支持、必要的教育辅导等。法律人士指出,受害家长也可依法提起民事诉讼,向涉事方索赔包括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在内的损失。一位家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治疗可以免费我们很感激,但孩子将来的成长谁来负责?希望能有一个长期保障机制。”社会各界的善款捐助倡议也在酝酿中,一些公益基金会有意为受害儿童提供后续帮助。

监管问责和制度完善方面,此次事件已引起地方政府高层的深刻反思。天水市主要负责人表示,幼儿园铅中毒暴露出当地在公共食品安全监管上仍存在严重漏洞,将以此为戒,举一反三,全面补牢监管篱笆。目前,纪检监察机关正对教育、市场监管、卫健等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工作人员展开调查,一旦查实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将依规依纪严肃追责。可以预见,一批监管失守的干部将因此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乃至法律惩处。与此同时,甘肃全省范围内也启动了校园食品安全大检查,重点清查幼儿园、小学食堂的食品添加剂和原料使用情况,坚决杜绝非法添加、超范围用料等现象。省市领导承诺,以**“零容忍”决心切实筑牢食品安全防线**,防止此类事件再度发生。有消息称,涉事幼儿园后厨违规添加彩绘颜料的监控录像已被调取并公开,用于反面教材警示全行业。教育部门也计划加强对民办园的监督指导,完善家长委员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机制。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整治举措,当地政府希望能够重塑公众信任,把惨痛教训转化为制度进步。

这起骇人听闻的幼儿园铅中毒事件无疑在全国产生了巨大震动。一位媒体评论员的话代表了众多公众的心声:“食品安全大如天,幼儿园决不能再让家长提心吊胆!”展望后续,公众将持续关注案件的司法进展和善后落实情况。人们期待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严惩、受害儿童得到妥善救治和补偿,更期待此事件成为拐点,促使监管部门对校园食品安全建立起更严格有效的长效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告慰那些在铅毒阴影中煎熬的家庭,重拾大众对学前教育和食品安全的信任。此次事件的教训是深刻而沉痛的,它提醒我们对待儿童安全决不能有丝毫松懈,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