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馆”是什么梗?
“江油照相馆”并非真实店铺,而是网民为避审查、借热映影片《南京照相馆》而创造的代称,用来指涉江油群体事件及其后续警民冲突与封控。在关键词被限流后,网民用“照相馆”“酱油”等隐喻继续讨论,讽刺强力维稳与信息管控。
事件回顾
2025年7月22日,一段发生在四川江油市的未成年人欺凌视频在网络上流传——14岁少女在废弃建筑内被三名同龄女生辱骂、猛踢、迫脱,仅穿内衣短裤长达数小时,施暴者嚣张称“又不是没进派出所”,令人愤慨。
8月4日,江油警方通报称:两名主要施暴者被处以行政拘留与罚款,并送往矫正学校;其他涉事人员接受“批评教育”。但处罚幅度过轻引发市民强烈不满,同日夜里,上千人聚集市政府外抗议,要求严惩施暴者、还受害者真相。随后,警方出动特警,使用催泪弹、辣椒水等强制清场,多人被逮捕,冲突持续至凌晨。
公众愤怒的根源:法律与信任的双重缺失
这次事件引发罕见大规模抗议,不仅源于欺凌本身的暴行,更反映出民众对司法公信与制度正义的深切不信任。尤其当施暴者嚣张宣称“经常进派出所却无事”,让公众怀疑处罚背后是否存在权力干预。
一位维权人士陈光诚指出,在现行政治体制下,民众寻求正义极其困难,只有体制性改革才能根本改善这种制度性失衡。
制度反弹:教育与法律体系的警醒
事件让人再次反思中国社会中校园欺凌的普遍性与隐蔽性——早取证困难、受害者缺乏保护、调查缓慢等问题频现。引发广泛舆论之后,教育部门表态将更重视校园防欺凌工作,而全国人大法规也于2025年6月修订了涉及未成年人的处罚制度,增设严重情节可依法拘留的条款,将于2026年1月起实施。
事件的三重断裂
1)良善的崩塌:旁观、冷漠与迟来的公义
起点是一段骇人的未成年人欺凌:14岁女孩在废弃楼内遭同龄人长期凌辱与殴打,视频外流后才引发关注。警方随后以“轻微伤”入手,对其中两人作出行政处罚并送矫治学校,处置被广泛质疑“过轻”,社会对公义的最低期待被反复消耗。
2)底层互害:力量最弱的人互相伤害
施暴与受害者多来自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群体:校园内的权力真空、家庭与学校的失守,让暴力成了“可见的权力”。当弱者向更弱者施压,既是秩序失灵的症状,也是制度失灵的外溢成本——“惩戒无力”与“保护缺位”共同塑造了互害的土壤。此后视频外流、街头聚集,实际上是对“长期看不见的痛”的一次集中注视。
3)治理的失能与反射式镇压
当市民自发聚集、要求严惩与透明时,最需要的是降级处置与信息交代——例如公开独立伤情与取证过程、明确法律路径与时点。然而现实是清场、抓人与话题封控更快到场,“沟通—问责—修复”的治理闭环被“维稳—噤声—转移”的本能替代。“江油照相馆”因此成为情绪容器:它既指向“被看见”的粗暴执法,也指向“被看不见”的真相。
江油告诉我们的四个关键问题
- 少年法治的“纸面改革—执行落差”
中央层面对校园欺凌与治安管理的修法路径已提出,但落到地方,如何在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正义之间保持张力与节制,仍缺配套:鉴定、公示、复议与心理干预的程序化缺失,让公众只能用“围观”催促正义。 - 社会互信的断裂
当“报警—不理—上网—围观—上街—清场”成为惯性流程,公与私、官与民之间的信任迅速流失。互害蔓延的同时,互助被误读为“聚众”,最终把善意也一并清场。 - 信息秩序的悖论
越是封控,越催生“代称”与二次传播。“江油照相馆”“酱油”等话语只是绕开算法围栏的临时梯子——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民间“档案学”,在官方记录缺席时自发补位。 - 应急治理的缺课
在高压情境下,现场一线常以“快速静默”替代“程序正义”。可真正的危机处置应包含:独立调查与时间表、伤情—法律—处置三线并行的信息发布、对受害者的保护性隐私与心理救助,以及对未成年人加害者的矫治—监督闭环。
建议:把“情绪出口”转为“制度入口”
- 程序公开化:公布完整的取证流程、法条适用、矫治时长与评估标准,设复核与申诉渠道。
- 受害者优先:建立强制性心理干预与跟踪保护,杜绝“二次伤害”的空话化。
- 少年案件专班:跨教育、公安、检医鉴定的固定机制,形成“预防—处置—复健—回归”的闭环。
- 去激化现场 SOP:训练一线在群情激愤时的非暴力沟通、分区安置与代表对话流程,替代“清场即结案”的冲动。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