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女学生的事件:以“国格”之名,在“无上限”中俄关系的荒诞逻辑下,个人尊严被随意牺牲 | 全搜索时评

在中国社交网络和媒体平台上,大连工业大学拟开除一名女学生的事件掀起轩然大波。舆论的主旋律,不外乎是“性别对立”“性解放”“女性地位”“道德枷锁”这些老生常谈的议题。无数人站在道德高地,抨击女性、声讨男性、检讨时代。可在这场闹剧中,真正值得拷问的,其实并不是男女关系、性道德或者女性解放,而是“国格”这种高度政治化、官方化的逻辑如何用来收割个体,尤其是普通人的尊严与权利。

一、“无上限”中俄关系与“有下限”的个体处境

最近几年,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高调口号就是“中俄关系无上限”。国家层面上,中俄之间的合作、互信、支持可以突破一切国际惯例和原则,哪怕是乌克兰战争这样的人道灾难,在“国家利益”面前,也可以选择性失明。这是一种极端功利和现实的国家理性:当“国格”可以为利益而屈伸时,它的界限根本是流动和模糊的

可是,当这样一套国家逻辑下沉到普通人身上,就变成了另外一副面孔:国家可以和俄罗斯站在一起,可以不在乎乌克兰人民的死活,但一旦一个乌克兰男生和中国女学生发生了性关系,“国格”却骤然变得无比敏感和脆弱。在大连工业大学的处分公告里,“与外国人不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成了严厉的判决书。此刻,所谓“国格”不是保护国民、提升尊严的象征,而是一顶用来羞辱和牺牲个人的帽子。

二、“国格”成为压制个体的工具

这其实不是第一次,“国格”被官方拿来收拾个体、转移舆论。历史上每当有女性和外国人恋爱、结婚甚至有正常社交,网络就会涌现出类似“你给国家丢脸了”“女人是民族的资源”这样的极端言论。男权、父权、民族主义、集体主义混合在一起,变成了压在普通人身上的铁闸。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男性“出国留学”“娶洋媳妇”“与外国女性交往”,甚至犯罪,往往不会被上升到国家形象的高度。

性别双标只是表象,深层的根源在于:国家、权力与集体主义对个体自由和隐私权的随意侵犯。大连工业大学对学生做出的处分并非在乎学校名誉,更非维护所谓“国格”,而是本能地站在权力一边,把“责任”和“负面影响”迅速切割出去,哪怕牺牲的只是一个普通女孩的尊严和未来。

三、个人逻辑在国家机器面前不堪一击

许多人在这场讨论中希望通过道德、法律、常识来为受害者辩护。但现实残酷的是,只要官方不愿意为个体负责,你的逻辑永远无力。在这场事件中,乌克兰男生的行为——侵犯隐私、侮辱女性、发布不雅内容,完全没有受到追责,反而是中国女学生成了全民唾弃的“替罪羊”。她的个人隐私被曝光,名字被全国媒体滚动报道,甚至遭遇网络暴力、道德羞辱、人生前景尽毁。

个人逻辑是“我被伤害、我很委屈、我需要保护”;官方逻辑则是“影响了国家形象,必须开除、必须示众”。在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盛行的当下,个人的权益和尊严,远不如一份“处分公告”来的分量重。

四、讽刺的现实:国格的“上限”与个人的“下限”

有人说,大连工业大学女生是被乌克兰男生“睡”了,也是被官方“睡”了,最后还被舆论“睡”了一遍。听上去粗鄙,但却真实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国家权力面前,普通人只有被利用、被牺牲、被羞辱的命运。国家可以用“无上限”的姿态去结盟、去合作、去谈判,也可以随时用“国格”来压倒一切个人的生存空间和心理底线。

所以,很多人争论性解放、性别对立其实都绕开了最核心的问题:不是道德堕落、不是女性不自爱,而是当“国格”成为不讲理的工具,每个人都可能被随意牺牲。

五、结语:国格之外,个人的价值该如何守护?

这场风波的结局无非是:学校卸下责任、社会完成一场道德狂欢、个体承受全部代价。而真正“有损国格”的,恰恰是一个国家面对国际关系时的双标、面对个体时的冷漠,以及对个人尊严的公然践踏。

当“国格”的上限交给了国家,个人的下限却无人守护。这才是我们应当反思的荒诞现实。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