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食物让我们根本停不下来。”如果你曾不知不觉吃掉整包薯片、面包或巧克力,这种困惑你一定不陌生。BBC最新纪录片《Why can’t we stop eating certain foods?》(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吃某些食物?)借医学博士Chris van Tulleken之口,剖析了“不可抗拒食物”背后那些你未曾察觉的科学与产业力量。
1. “从1970年代起,食物变了”
纪录片开篇,专家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食物发生了巨大变化,让人们几乎无法抗拒。”背后推手,是全球食品工业的深度变革。快餐、即食零食、早餐谷物、含糖饮料、工业面包和冷冻披萨……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开始主导我们的餐桌。
为什么这种食物让人上瘾?
- 多重感官刺激:这些食物经过精心设计,外观鲜亮,声音脆爽(比如薯片的“咔哧”一声)、口感绵软或酥脆、气味诱人,形成了所谓“感官品牌”(sonic branding)和“口腔快感”(mouth feel)。
- 成分组合:高糖、高脂、高盐,外加人工香精、调味剂和添加剂,让你越吃越想吃。你可能只想吃一块,最后却停不下来。
- 大脑机制:研究显示,超加工食品能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类似于尼古丁、酒精等成瘾物质。
2. 食品工业的“科学设计”与“成瘾工程”
纪录片访谈了多位前食品工业高管。他们坦言,工业界聘用行为心理学家、化学家和“风味师”,专门研究如何让食物带来最大快感,甚至上瘾。配方不断调整,只为“让你吃到停不下来”。
- 市场营销:广告通过颜色、声音和情感故事加深诱惑。甚至薯片袋的“咔哧”声、早餐麦片的晃动声,都是经过设计的“唤起感”。
- 策略布局:大量新品种和口味组合,始终让你有“尝鲜”的冲动,商超货架与广告同步联动。
3. 社会因素:时间、金钱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天天做饭。”——纪录片中,不少观众和专家都指出,家庭结构变化、快节奏生活、工作压力、收入有限、烹饪技能流失,都是超加工食品盛行的社会根源。
- 健康食材常常更贵、更易腐烂,需要时间和技能准备;
- 超加工食品便宜、易储存、即开即食,大大节约家庭负担。
4. 争议与责任:我们能否“自律”?
纪录片引发了巨大讨论。有人认为,“一切都是个人选择”;也有人反驳,“现代食品工业的‘上瘾工程’让个人意志力失效”。很多评论者质疑:“既然烟草、酒精等成瘾物都受监管,为什么超加工食品能肆意‘俘获’我们的味蕾和大脑?”
政策层面的建议
- 征税与补贴:对超加工食品加税,对新鲜健康食材补贴;
- 标签透明:标注超加工成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选择;
- 加强营养教育:学校应从小教授烹饪与食品知识,让下一代有“抗诱惑”能力。
5. 个体如何“自救”?
- 不买=不吃:评论区有用户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买回家”;
- 学习烹饪:哪怕简单的家常菜,只要用真实食材自制,就会让你少吃很多“停不下来”的工业零食;
- 理性看待“意志力”:科学研究证明,不是你“没自制力”,而是这些食品“被设计得太聪明”。给自己留后路,循序渐进减少超加工食品的比例。
6. “个人选择”还是“系统陷阱”?
正如纪录片最后的反思:我们无法简单把责任推给个体意志。工业化食品、社会变迁与监管不足,共同编织了这张“难以抗拒”的网。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必须协同努力,才有望让健康饮食回归正常。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停不下来的食物”和“自救妙招”!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生活编辑 Luciana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