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补贴不是解开人口困局的钥匙 | 全搜索时评

7月30日,中国正式公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自2025年起对三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每年发放3600元现金补贴。官方称,这将直接降低家庭的生育、养育成本,预计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家庭,投入规模将以千亿元计。表面上看,这项新政是国家鼓励生育的又一举措,释放了“真金白银”鼓励人口增长的积极信号。但实际上,这项政策很难触及人口问题的根本,更像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

首先,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的长期结构性难题,其核心从来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意愿”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不婚、不育,这不是因为他们差那每年三千多元的育儿补贴,而是出于对生活质量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愿意生的家庭不会因为区区三千元多生一个,不愿意生的年轻人也不可能因为这笔小钱而改变人生大计。与其说政策是“补贴”,不如说是“安慰”。

其次,中国的人口问题,本质上是生活质量和人生选择权的问题。 很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自己都觉得在生活压力、职场竞争、社会环境中找不到幸福感,也难以看到未来的希望。既然连自己都不开心,为什么要让自己的下一代重走一遍同样的路?而这,正是许多人不愿意生育的真实心理。与其把责任推给经济负担,不如正视社会焦虑、心理健康和个人价值感的缺失。

第三,真正制约生育的,是育儿、养老、教育等沉重的社会负担。 中国社会将年轻人深深束缚在抚养子女、照顾老人、拼搏职场、应对教育焦虑的重压之下,难以喘息。育儿不是一年几千元补贴可以解决的,幼儿园、学区房、课外辅导、医疗保障……哪一样不是家庭头上的紧箍咒?如果不能在体制上减轻年轻人的抚养和教育压力,仅靠补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四,中国的人口焦虑背后还有一段挥之不去的历史包袱。 在计划经济时代,超市凭票供应,计划生育政策让无数家庭被迫流产、上环,人口被当作国家的“生育机器”——今天这些经历依然历历在目。面对新的鼓励生育政策,许多家庭内心仍有难以愈合的伤痕和不信任感。既然当年强制“不能生”,现在又让“多生”,那么政策的公信力和社会的信任基础在哪里?对过去的伤害,政府是否应该给出合理的反思和补偿,而不是一笔带过?

总之,生育问题不是发钱就能解决的“技术性难题”,而是关乎国家未来、社会结构和个人幸福的“根本性议题”。 如果中国不能在体制和文化上推动更深刻的变革,不能让年轻人看到真正有希望、有尊严、有安全感的未来,补贴再多,也很难让人口重新增长。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育儿补贴”上,不如切实改善社会环境,打破“生育机器”的观念,为年轻人和孩子们创造一个值得为之努力的生活。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