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次安检”退场到地铁口的辩论:上海带头,中国城市要和“安检焦虑”告别了吗?

8月12日,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取消航站楼入口处的人身与行李检查,只保留防爆试纸检测。社媒上“喜大普奔”的同时,一场关于“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安检”的全国讨论再次升温。


01 这一刀,砍在了“重复安检”的痛点上

过去在上海坐飞机,旅客要在进楼一次、登机前再一次接受安检。如今入口处的X光机与金属门已撤,乘客经防爆检测后可直接办理值机,候机前的安检照常执行。对高峰期“行李上机、背包下机”的反复腾挪,这次调整可谓对症下药。

为什么当初要上“二次安检”?
背景可以追溯到2016年6月浦东T2发生的爆炸伤人事件。其后《反恐怖主义法》(2015年通过,2016年生效)成为不少公共场所加强安检的重要法律依据,上海两场自2016年8月起在出入口实施反恐安检。


02 谁在推动?监管层释放“以效能换体验”的信号

今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华东局党委书记姜春水公开建议取消上海机场航站楼入口常态化安检,主张用科技赋能、嗅爆犬巡逻、加强机楼内巡防等“等效措施”替代,把安全与效率一起兼顾。央视随后也在报道中点明,简化安检与缩短“截载时间”是民航向高铁学习、提升整体通勤体验的组合拳。

信号之外还有竞争。在高铁成熟线路上,“门到门”时间接近,民航若不在“排队等待成本”上做减法,客源结构会被动变化。简化流程成为“赢回旅客时间”的关键抓手。


03 地铁该不该跟进?中国的“独特实践”面临再评估

中国城市地铁安检的起点是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当时官方称在城市地铁大范围实施安检属全球首例;其后各大城市相继跟进。十余年过去,公众对成本、效率与成效的追问愈发强烈。

舆论场上也有“有分寸的撤”的声音。胡锡进在2023年两次发文称,城市安检“过度普及”,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应专项清理没必要的安检与护栏;观点一出,讨论热度攀升。赞成者认为“该减就减”,反对者强调“安全感不能打折”。


04 “绝对安全”不可得,更聪明的安全才是答案

近年个别极端恶性事件(如2024年11月珠海体育中心驾车撞人,致35死43伤)提醒我们:将所有风险都“堵在门口”不现实,关键在风险识别、快速响应与空间治理。机场入口撤掉金属门,不等于撤防,而是把有限安保资源从“门口堆栈”转向场内巡控、智能预警与应急处置


05 这次“减法”能走多远?看四件事

  • 政策走向:民航体系已给出样板,其他超大客流机场会否跟进入口“只保留防爆检测”?是否出台分级安检指南,按客流强度、活动等级、风险态势动态切换?
  • 技术落地:嗅爆犬、视频结构化、人流密度与异常行为识别能否可视化地提升处置速度,以数据说明“撤一处、守一域”的效果?
  • 地铁试点:是否在特定时段、站点推进抽检或分级安检,以“高风险强安检、低风险弱安检”的策略替代“一刀切”?(2008年奥运形成的“非常时期非常措施”,也该有“非常退出机制”。)
  • 公开评估:主管部门和运营方能否定期公布“安检发现率、误报率、通行效率、旅客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用透明来建立信任?(两会期间关于“等效措施”的表述,已把评估口径抛给了技术与数据。)

结语

上海这步棋,并不是把安全往后退,而是把安全往里做、往精细化做。当“更多安检设备”不再等于“更有安全”,当技术与治理能力足以支撑“看不见的防线”,城市就有资格让通行回归顺畅、让公共空间回归开放。这才是一个安全且现代的大城市,最吸引人的样子。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