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曾被视为“中国AI Agent新星”的Manus宣布大规模裁员并彻底撤出中国市场。这个估值高达5亿美元、用户量一度爆棚的明星AI创业项目,为何在高光时刻选择仓促离场?背后原因远不止“出海”或“资本压力”这么简单。
巨头加持,AI Agent新贵“高开高走”
Manus由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创始团队集结了肖弘、季逸超等连续创业者,并获得了真格基金、红杉中国、腾讯等一线资本青睐。2024年3月,Manus以“通用AI Agent”定位首发亮相,主打自动化网页浏览、独立任务执行、虚拟机实时操作演示等创新能力。短短几天,内测邀请码炒至天价,注册用户激增至200万,成为国内最受瞩目的AI工具之一。
紧接着,Manus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战略合作,携手推进国产AI模型应用落地。4月获硅谷顶级风投Benchmark领投7500万美元,估值直接飙升至5亿美元。
然而,仅仅三个月后,这匹AI赛道的黑马便迎来了“闪离”中国的转折。
闪电撤离:多重因素叠加发酵
7月中旬,Manus中国区社交账号内容被全部清空,官网对中国IP访问关闭,核心技术团队40余人迁往新加坡,其余国内员工悉数裁撤,裁员补偿也相当优厚。与此同时,Manus总部已于5月正式迁至新加坡,并在当地以及东京、加州建立分支机构,展开新一轮国际化招聘。
Manus此举引发业界热议,外界普遍将原因归结于美国资本安全审查压力。由于美国对AI高端技术和资本流向实施严格审查,Benchmark领投的B轮资金需通过美国财政部审核,投资方因此建议Manus将总部迁往海外以规避合规风险。
但事实上,Manus早在2023年就在新加坡注册新实体,创始团队早有“全球化”打算。业内分析认为,除了政策压力,Manus更深层的困局还在于技术和商业现实:
- 算力瓶颈:受GPU出口管制影响,国内难以获得高性能算力资源,制约产品迭代和用户体验。新加坡拥有更开放的技术和硬件供应链,有助于缓解这一短板。
- 用户留存下滑:Manus在内测阶段用户曾突破2000万,但开放注册后月活骤降至1000万,付费转化率也远低于预期。高昂定价与产品差异化不足,导致商业模式遭遇瓶颈。
行业影响:热潮退去后,AI Agent回归理性
Manus的撤离并未给中国本土AI Agent行业带来巨大冲击。高盛最新报告指出,国内AI产业已逐渐转向企业级、政企级落地为主,DeepSeek等国产AI模型更受大客户青睐,C端AI应用变现难题依旧突出。Manus的离开反倒为国内AI公司腾出更多“试错”与创新空间,推动行业从概念狂热回归实际应用和生产力价值。
不过,Manus的全球化之路同样充满变数。美国资本安全审查能否顺利过关、东南亚高昂的人才和运营成本,以及在国际AI市场如何突破巨头包围,这些都成为悬在Manus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其年度经常性收入(ARR)仍未突破1000万美元,用户增长动能减弱,而对手如Genspark等初创公司已率先实现数千万美元营收。
结语
Manus的“撤出”是一场典型的中国AI创业公司全球化试水的缩影。监管压力、算力瓶颈、商业转型、资本诉求……每一个因素都足以让初创团队举步维艰。未来,能否在新加坡搭建新的支撑点并实现产品和技术持续创新,还需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对于所有AI创业者而言,如何在全球产业规则、资本环境和本地化竞争之间求得平衡,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