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顿“零公里二手车”乱象:监管重拳能否终结行业灰色生态?

2025年5月27日,北京讯 —— 一场针对“零公里二手车”市场乱象的监管风暴正在迅速蔓延。多家权威媒体披露,中国商务部已紧急约谈多家主流车企、行业协会及二手车交易平台,明确要求整顿“零公里二手车”流通秩序,规范行业行为。这一监管行动,直指车企与经销商借虚假销售制造销量泡沫、二手车平台利用政策空档牟取暴利的潜规则,引发整个汽车产业链震荡。

什么是“零公里二手车”?

所谓“零公里二手车”,指的是虽已完成车辆注册上牌,但从未实际交付消费者使用的新车。这类车辆常常以“二手车”身份进入市场,其本质是车企与经销商为达成销量目标或缓解库存压力,将尚未销售的新车注册为“已售”,再低价流向二手车平台,从而形成一套隐蔽的“数据漂白”链条。

灰色操作链条曝光:从“自注册”到“转售套利”

据知情人士透露,不少车企通过“自注册”操作,将库存车挂牌上牌后,以“二手车”名义卖至平台,快速回笼资金。例如,某新能源品牌经销商为完成季度任务,曾将数十辆库存车注册为“已售”,并以八折价格转卖至二手车平台。类似操作已在多个主销车型中被广泛使用。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采访中直言,目前在瓜子二手车、懂车帝等主流平台上,已有三四千家商家参与此类交易,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

二手车平台“保卖”套利,打破价格体系

作为链条关键环节,部分二手车平台也涉嫌参与套利操作。以瓜子二手车为例,其通过“保卖”服务收车再加价转售,表面宣传“无中间商”,实则收取高达6%的总服务费,附加诸多隐性收费,实际毛利率超过10%。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撬动了原本应由市场调节的新车价格体系,令消费者难以辨别价格“虚实”。

出口回流加剧乱象,打压自主品牌出海形象

除国内流通外,“零公里二手车”还通过出口途径形成另一条隐形灰色链。部分新车以“二手”身份出口,之后又通过平行进口低价回流国内市场,进一步扰乱价格秩序。据奇瑞汽车高管透露,这类“出口回流车”与企业正规渠道价格相差超过20%,对企业海外品牌形象造成破坏。

背后的本质:激烈“内卷”下的自救与失序

“零公里二手车”现象的爆发,实际上是行业内卷白热化的直接产物。在新能源车及传统燃油车双线博弈、新能源补贴退坡、产能过剩等多重压力下,部分车企不得不依赖非正常手段“创销量”“去库存”。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已降至4.3%,远低于工业平均水平。价格战愈演愈烈,新车市场因补贴与低价策略累计损失超1700亿元,超六成经销商面临亏损压力。

政策重拳已出,整顿“内卷”与灰色套利

此次商务部介入,释放出明确信号:打击市场虚假交易与非规范流通模式,维护汽车行业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事实上,早在3月的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就提出,要开展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整治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而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亦在5月公开表态:“低于成本价销售、制假售假、扰乱秩序的行为必须整治。”

从工信部密集修订智能驾驶及汽车零部件标准,到本轮集中约谈“零公里二手车”链条各方,监管层已开始系统治理“汽车内卷”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行业出路何在?回归用户价值与健康竞争

业内普遍认为,“零公里二手车”的存在虽暂缓了库存压力,却也严重透支了行业信任,削弱了品牌价值与价格体系。一旦消费者信任丧失,整个市场将面临雪崩式下滑。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和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均在论坛上提出,健康的竞争应以技术、质量与价值驱动,而非靠“数字游戏”与价格操控。

魏建军则更为直言:“频繁降价与虚假销售,最终的买单者是消费者,行业不能一直靠遮羞布前行。”

小结:行业转型关键期,监管与自律双轮驱动

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深度结构调整期,既要提振消费,又要规范竞争生态。“零公里二手车”事件虽只是冰山一角,但正引发对整个行业行为规范与价值导向的深刻反思。未来,只有政策与市场双向合力,车企与平台回归理性与用户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西兰全搜索特稿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