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石头,砸中的是一个无辜的母亲,也砸穿了我们文明社会最后的遮羞布。”
2025年7月31日,中国苏州再次发生震惊中日两国的恶性事件——一名日本母亲在带孩子乘地铁时遭陌生人无端袭击。孩子侥幸无恙,母亲则受伤倒地。嫌疑人一度逃逸,引发外交震动。日本政府迅速抗议,并敦促中国确保在华日本公民安全。
这一幕似曾相识:就在一年前,同样是苏州,一位中国男子持刀刺伤一对日本母子,导致试图阻止其登上校车的中国乘务员胡友平壮烈牺牲。当时,社会还在为“中日友好”“见义勇为”鼓掌。如今,悲剧卷土重来,但人们的情绪,似乎已经被训练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沉默,甚至越来越默许。
🧨 问题不是“袭击发生了”,而是“袭击为何频繁、为何被默许”
一国之中,对外来者的暴力行为,本应是孤立、极端、全民谴责的“社会毒瘤”。但在当今某些舆论环境中,仇外行为居然能获得“理解”甚至“喝彩”,那我们不能不问:
是谁在为仇恨埋单?是谁在放任暴力萌芽?是谁在默许“攻击日本人”成为道德可接受的“发泄”?
很不幸,答案直指一个危险的话题:仇恨教育。
🧠 仇恨教育:不是记忆历史,而是教人忘掉理性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民族觉醒”的角色,这是历史遗留与现实政治的共同选择。然而,当教育从“尊重历史”变成“复制仇恨”,从“警示和平”变成“情绪灌输”,它就不再是育人的课堂,而是塑造偏执的温床。
你可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这样的留言:
- “打得好,谁让他们是日本人?”
- “731部队的债还没还完呢,这点不算什么。”
- “日人不配在中国安全行走。”
这是教育的失败,亦是人性底线的崩塌。
🧊 当民族主义绑架公共道德,受害的不只是“他们”
今天你可以鼓吹打日本人,明天你会因看不惯新疆人、上海人、河南人而动手。仇恨是一种传染病,一旦开了口子,它就会从“敌人”蔓延到“身边人”,再蔓延到“所有人”。
我们要警惕这样一种趋势:
“暴力不再是极端分子的专利,而是普通人因教育与舆论误导而轻易滑入的深渊。”
更可怕的是,这种深渊,正披着“历史正义”的外衣,毒化一代又一代人的认知。
🛑 一个文明社会,不该纵容“民族怒火”转化为个人暴力
历史可以被铭记,但不能被滥用;情绪可以被理解,但不能成为犯罪的借口。
让我们反问一句:
如果今天倒下的是一位中国母亲,而施暴者是日本人,舆论是否会同样宽容?如果不是,那我们现在的冷漠与模糊,就不叫“中立”,那叫“双标”。
🕯️ 最后,我们需要的不是愤怒,而是制度的觉醒
- 对仇恨教育说“不”,拒绝用血泪史去养出“道德优越者”的幻想;
- 对社交平台严管,整治那些煽动暴力的“键盘义士”;
- 对学校与家庭教育反思,给下一代传授真实而复杂的历史,不是灌输仇恨,而是培育判断;
- 对一切形式的暴力零容忍,不论对象、动机、身份。
✊ 仇恨不能使我们伟大,只会让我们卑劣
请记住,那名受伤的日本母亲,她不是“历史的敌人”,她只是一个母亲,一个人。攻击她,不是为历史复仇,而是对当代良知的又一次羞辱。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愿我们的教育,教人明辨,而非仇恨。
愿这个社会,依然值得孩子走上街头、背上书包、自由呼吸。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