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5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WEO)最新名义GDP(以当年美元计)估算,如果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体来统计,其规模约 19.99万亿美元,略高于中国的 19.23万亿美元,位居美国(约 30.51万亿美元)之后的全球第二。
从已披露的2024年口径看,IMF给出的欧盟名义GDP约 19.41万亿美元;中国方面,国家领导人在2024年年底致辞中称当年GDP超过130万亿元人民币,按当时汇率折合约 1.78万亿美元级别(具体美元数随汇率变动)。这为2025年“欧盟略高于中国”的格局埋下伏笔。
需要强调的是:若按购买力平价(PPP)衡量,中国仍显著领先,欧盟位列其后(美国与欧盟相近)。IMF的PPP“全球份额”指标显示:中国约19.7%,欧盟约14.1%,美国约14.8%。这说明“欧盟名义GDP反超”并不等于“实际购买力意义上的反超”。
这次名义排名变化,核心原因是什么?
1)汇率与计价效应。 名义GDP以美元计价,过去一年里人民币在贸易加权口径整体偏弱、而欧元阶段性走强/或美元走弱预期升温,使得以美元折算的中国GDP“被动”变小、欧盟“被动”变大。今年二季度以来,人民币贸易加权指数一度接近两年低位;市场也多次讨论中国在外部关税压力下容忍更弱人民币的取向。
2)经常账户与外贸结构修复。 能源冲击消退后,欧元区/欧盟经常账户大幅转正。欧洲央行与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欧元区经常账户顺差约为GDP的2.8%,并在2025年多月度维持高位;这与欧盟以制造业高端装备、服务业和初级收入改善有关,抬升了以美元计价的名义产出。
3)价格因素与“名义—实际”差异。 名义GDP会受国内价格水平影响(包括通胀、相对价格变化)。欧盟能源价格回落叠加外需结构改善,使名义增速阶段性更有“弹性”;而中国在房地产去杠杆、通缩压力背景下,名义增速相对温和。
这意味着什么?
对全球排名叙事的修正。 过去十余年,“美国—中国—欧盟”的叙事在名义口径下逐步稳固。但名义排名受汇率与价格强烈驱动,在美元周期与主要经济体政策切换中,欧中名义规模可能此消彼长。因此,“欧盟反超中国”的新闻标题成立,但它更多是“以美元计价的周期性现象”,未必代表潜在增长与要素生产率的根本逆转。
对贸易与规则的外溢效应。 欧盟若维持更大的名义经济权重,其在绿色规则(如CBAM)、数码与数据治理、补贴与竞争政策上的议价力将进一步上升,给跨国企业带来合规与供应链再配置压力(尤其在汽车、电池、医药、半导体设备等领域)。这一点将与美国的产业政策、对华关税路径形成“双重规则场”,增加新兴经济体与跨国企业的成本与不确定性。
三个必须注明的“但书”
其一:统计口径差异。 把欧盟视为一个整体经济体在国际机构(如IMF)统计中是常见做法,但其并非单一主权国家。若严格按“国家”排序,中国仍是全球第二大名义经济体。
其二:PPP与民生感受。 购买力平价更能反映国内真实购买力。在PPP口径下,中国仍明显领先于欧盟与美国;因此,名义排名变化对居民生活“体感”并无一刀切的对应关系。
其三:脆弱的周期变量。 一旦美元走弱或人民币阶段性回稳,名义GDP的美元折算值会迅速改变;同时,中美欧各自的产业与财政政策、关税冲击与汇率政策仍可能重塑短期排名。市场近期也在关注中国对汇率的管理与潜在宽松。
展望
短期内,全球经济处在“低增+高不确定”的窄门里:欧洲的再工业化与资本开支、德国的增长修复、共同债券与国防投资取向,以及中国在地产调整后的需求修复与技术驱动增长,都将决定名义与实际排名能否稳定。IMF亦提示,贸易紧张、政策不确定与通胀路径仍是主要下行风险。换言之,“欧盟反超中国”的新闻可以成立,但更像是一个“被汇率与价格放大的阶段性镜头”。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