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环球影城冲突”别再绑架身份:华人≠中国人,公共礼仪先于国族情绪 | 全搜索时评

一段拍摄于新加坡环球影城(USS)排队区的争执视频近日在社媒疯传:一名被指插队的女子与他人互拍互骂,情绪失控之下抛出“没有中国人,新加坡算什么”“你有本事去买快速通道票”等话语。园区营办商圣淘沙名胜世界随后表示事件已妥善解决,并重申礼貌、尊重与排队礼仪的价值观。视频与声明迅速引发热议:多数网民不满其插队与爆粗,也有人提醒勿因个案污名化所有中国籍游客或海外华人。

这起争执的核心从来不是“谁更伟大”,而是“公共秩序与礼仪”。把“我是中国人/华人”当成争执筹码,不仅无法为失礼行为辩护,反而暴露出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概念误区:在中文里,“中国人”(中国公民/国籍)与“华人”(族裔/文化)并非同义。前者由国籍法定义,是法律身份;后者指向血缘与文化网络,可能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美国人,也可能完全不持中国护照。学界早已反复强调:英语把两者都译作“Chinese”,常造成讨论上的滑移与混淆。

把这个误区带入新加坡的公共空间,危险在于它会以“国族优越感”去顶撞一套更根本的共同规则——法治、秩序与多元共处。新加坡的“华人”首先是新加坡人,并不是某个外部国家的代理身份。李显龙在2022年国庆群众大会(华语)中的一句话,恰好说中了此地此时的要义:“新加坡华族不再是落叶归根,而是落地生根。我们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而且一定要把它说得精彩。”这不是要求割裂传统,而是明确本地认同的优先顺序:在这片土地产生的身份、义务与情感,优先于任何跨国情绪化口号。

就事论事,队伍是否有人“会合”、是否“插队”,在世界各地都可能引发争执;但最能决定观感的,从不是护照颜色,而是当事人对他人时间与权利的尊重。将“有钱”“人多”或“国族身份”当作压人的理由,在任何法治社会都站不住脚——更何况,新加坡长期依赖清晰的排队与公共秩序来管理高密度景点。此次园方迅速重申“礼貌、尊重与排队礼仪”,正是以制度而非情绪降温的典型做法。

把镜头拉远,东南亚语境中的“华侨/华人”(huaqiao/huaren)与“中国公民”本就有明确区分:前者可已入籍所在国、履行当地公民义务,后者则受中国国内法规范。学者梳理中国与东南亚华人关系的历史轨迹时也强调,官方表述虽有“华侨华人”并称,但原则上并未故意模糊“海外中国公民”与“外籍华裔”的边界——混淆更多来自舆论与民间语用,而非政策本身。这意味着,海外华人群体的公共形象与权益,取决于他们在各自社会的守法与守礼,而非某种想象中的“国家背书”。

因此,环球影城这场风波最值得反思的,不是某个国籍“给不给面子”,而是我们是否仍习惯用身份标签替代行为判断。与其在队伍里高喊“谁成就了谁”,不如问问自己做没做到三件基本功:第一,不占便宜——不以“会合”“带娃”为借口突破社会共识的边界;第二,不逞口舌——即便遭质疑也以理性表达和现场求证代替辱骂;第三,不挟身份——在任何地方,遵守当地规则永远比炫耀金钱或国族来得更体面、更安全。事实也在提醒我们:当个体失礼被无限上纲,真正受损的是多数守礼者的形象,无论他/她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还是新加坡本地社群。

从媒体素养的角度,公众也应避免把个案演绎成“群体性格”,更不要在“谁最伟大”的无谓争胜里加速撕裂——文明社会讨论“谁更守规矩”,而不是“谁更高人一等”。而对景区与旅行平台而言,除了继续完善动线与增设多语提示(包括中文),也不妨在大型节假日公布“插队处置指南”与“护栏案例”,以透明的规则降低误解空间,给一线员工以更明确的执法依据。

身份不是护身符,礼仪才是入场券。当“华人”和“中国人”的概念各就各位,当“落地生根”的价值被真正内化,走到哪里,我们都不必靠嗓门证明自己,也不必让多数守礼者替个别失礼者买单。至于那句“没有中国人,新加坡算什么”,它或许能点燃短暂的网络情绪,但在现实世界的公共秩序面前,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