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手表因主人疏忽丢了,2名环卫工在高温天里,扒着8吨垃圾翻了4小时。
手表找回后,失主在视频里笑得灿烂,大同文旅高调宣传“暖心新闻”“正能量”。
唯独那两位汗流浃背的环卫工人,连名字都没留下。
底层的辛酸,就这样被包装成了城市温情,这份“正能量”,到底温暖了谁?

垃圾堆里找手表
7月1日,深圳的卢女士带着家人从太原坐高铁去大同旅游。
路上她家孩子把一块价值1200块钱的儿童电话手表,随手塞进了高铁上的垃圾袋里。
到了大同南站的时候,一家人忙着下车拿行李,谁也没注意到手表的事。

等他们发现的时候,高铁早就开走了。想到手表有定位功能,卢女士就打开手机看了一下。
没想到,定位显示手表还在大同南站,没跟高铁一起走。
卢女士心想,八成是下车的时候,被当成垃圾一起清下来了。

但是一家人第二天还约了去云冈石窟,为了手表耽误行程好像不太划算,她就想着要不算了。
然而,一夜过后,她越想越不甘心,第二天一早就打了12345,想让城管局帮忙找找。
大同城管局接到求助电话后,马上开始追踪垃圾的去向。

这一查才发现,手表已经随着垃圾进了中转站的挤压箱,里面装着差不多8吨垃圾。
想在这么多垃圾里找一块小小的手表,难度可想而知。
但城管局没有放弃,他们联系了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紧急把这8吨垃圾全部转运到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一块空地上。

下午1点多,大同派了两名环卫工人到达现场去找。
那天的气温有35到40度,垃圾在高温下发酵的味道熏得人直想吐。
两个工人连最基本的防护手套都没戴,就这么赤手空拳地在垃圾山里翻找起来。

他们从下午1点干到快5点,汗水把工作服都浸透了,终于把那块手表给翻出来了。
当天晚上,拿到手表的卢女士高兴极了,当即给送手表的工作人员发了个微信红包。

她想让送手表的工作人员,将红包转交给两名环卫工人。
但工作人员认为,这是本职工作,不应该收钱,就没点开红包。

暖心新闻?
7月6日,卢女士旅行结束,想到这件事觉得特别正能量,于是专门录了个视频发到网上。
视频里她笑得特别灿烂,说“在大同旅游非常幸运,这份幸运是由众多善良的人成就的。”

山西的媒体看到这个素材,如获至宝,赶紧跟进报道。
什么“暖心大同”、“城市与游客的双向奔赴”,各种煽情的标题铺天盖地。
可整篇报道看下来,那两个在垃圾堆里干了4个小时的环卫工人,连个名字都没有。

因此,网友们看到这些报道,第一反应不是感动,而是愤怒。
大家觉得,一块1200块钱的手表,动用垃圾转运车,调配两个工人。
让他们在高温下工作4个多小时,这人力成本早就超过手表本身的价值了。

而且,找手表并不是环卫工人的本职工作,而是额外的工作。
它本应该征得工人同意,要支付法定的加班工资和高温津贴,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
可现实却什么都没有,不仅代拒了失主给的红包,连手套都没给他们。

这种所谓的“高风亮节”,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道德绑架?
不能收个人红包,为什么不给官方补偿?
对此,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典型的“将底层人民的痛苦包装成温暖的故事”。

舆论发酵得很快,骂声越来越大。大同市城管局的领导不得不出来回应。
他说这是他们该做的事,谁有需求都可以找他们,不能说值不值。
但对于网友们的批评,他们也接受,打算让环卫公司成立“助人为乐”基金,给环卫工奖励。

听起来挺官方的,但这话却让网友们更火了。网友们认为,这就是典型的“慷他人之慨”。
坐在空调办公室里的领导,当然觉得什么都“值”,反正在垃圾堆里干活的不是他。
如果是副局长本人冒着高温翻找8吨垃圾,那这条新闻才非常值得报道。

除此之外,网友们回应中的“给环卫工人奖励”也存在疑惑。
毕竟这个所谓的基金,具体怎么发、发多少、什么标准,一概没说。
眼看舆论越演越烈,大同官方现在已经把之前的“暖心报道”删除了。

城市温度谁买单
可删帖并不能解决问题,这事儿暴露的缺陷远不止于此。
首先是分级机制的缺失,什么东西丢了都是一个处理方式,不分轻重缓急。
今天能为了个手表翻8吨垃圾,明天有人丢了钥匙,是不是也要动员全城?

这种“有求必应”听着好听,实际上就是没有底线,最后全是底层劳动者在买单。
而且,找东西的技术手段也很落后,明明可以用金属探测仪,干嘛非要让人徒手翻找。
与此同时,这事还让人想起,今年年初大同发生的“破门开灯”事件。

今年元宵节期间,为了让古城夜景好看,吸引游客,当地强制要求沿街商户自费开灯到天亮。
有些商户不愿意承担这笔额外的电费,结果城管带着消防直接破门而入,强行把灯打开。
还把人家的锁给换了,导致商户第二天都没法正常营业。

两件事放在一起,就能看到问题的根源了。
为了所谓的游客体验和城市形象,领导总是选择牺牲一些本地人的利益。
完了之后,还要把这种事当成“城市温度”来宣传。什么是城市温度?

是让每个市民都能体面地生活,是让劳动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是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每个人的权益。
真想让城市有温度,就应该给环卫工人合理的报酬,建立科学的服务标准。
而不是让他们用健康和尊严,去换所谓的“正能量”。

结语
希望大同相关部门赶快兑现承诺,给予两位环卫工应得的经济补偿,包括加班费、高温津贴和特殊劳动补贴。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合理的公共服务边界,区分紧急救助和普通失物,制定分级响应机制。让善良有价,让付出有偿,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这座城市里体面地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城市温度。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