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战争:通缩阴影下,中国互联网巨头的“终极之战”?

在北京、杭州、武汉、郑州等地,用户正在经历一场“外卖史上最便宜的夏天”:20元的快餐只需支付6块,满30元立减18元,连买瓶水都可能倒赚红包。

这是中国互联网巨头之间的一场血战——饿了么(阿里)、美团与京东生活服务正在外卖战场上全面开火。面对通缩与消费疲软,平台们用尽最后的弹药,祭出熟悉却危险的武器:补贴大战

但这一次,补贴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活下去


一、为何“羊毛”再次疯长?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历史性转型期:消费端承压、青年失业率高企、中产收紧支出,CPI持续走低,PPI负增长。通缩情绪像潮水般席卷而来,最先受冲击的就是餐饮、零售与即时配送——所有平台都开始比谁“能亏得起”

而外卖,恰恰是唯一仍具“高频刚需”的消费场景之一。

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外卖平台用户下单频次较去年同期下降约7%,人均客单价下降近10%。这是个危险信号:高频业务失速,将带动整个生态系统滑坡。因此,平台巨头不得不再次拉响价格战的警报。


二、三大势力的战术对垒

平台补贴策略战略目标
美团“红包雨” + 会员折扣守住核心市场,拖住对手
饿了么联动阿里生态 + 瞄准白领夺回一二线主城份额
京东生活从买菜切入 + 熟食补贴构建“即时零售+外卖”闭环

🟡 美团:守城之战

作为当前中国外卖市场的绝对头部,美团必须在这场战争中守住自己的“主阵地”。其打法是常规但稳健:平台红包叠加立减、新客券、会员每日补贴、支付立减、餐厅返现……同时借助外卖 + 酒旅 + 到店的“超级平台”生态强化用户黏性。

但问题在于,美团也“烧不起”了。其外卖部门在过去三季度利润下滑明显,为稳住股价不得不压缩补贴总量,这场战争对它来说是“续命式守卫”。

🔵 饿了么:破釜沉舟式反扑

饿了么此次姿态激进,联动支付宝、淘宝、小红书与盒马等生态资源,围绕都市白领群体发起补贴攻势。“饿了么会员月卡免费送”“职场午餐9.9元封顶”“新人三单返80元”成为常见推广语。

同时,它也加码线下地推、企业团餐、楼宇入驻等方式,抢夺写字楼与高校用户。阿里押注的是:只要能在这轮补贴潮中抢回一线城市的存在感,“重构外卖场景”就还有机会。

🔴 京东生活:悄然崛起的“第三极”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京东已经入局外卖。借助达达快送与京东到家,其在部分城市试点“即送熟食”“社区热饭”“买菜1小时送达”等服务,并将“生鲜 + 熟食 + 膳食代工”融合为一个体系。

它不讲究外卖毛利,而是在构建一种“即时零售生活圈”,试图用服务而非补贴获取用户心智。虽然目前体量尚小,但其依托的供应链与物流能力是不可小觑的“变量”。


三、补贴的陷阱:越卷越伤身

  1. 用户黏性差:低价用户最不忠诚,补贴一停人就走。平台的补贴换不到品牌。
  2. 商家压力大:平台表面补贴,实际上往往向商家要更多抽佣,逼迫他们“买曝光”。
  3. 资金流承压:持续烧钱背后,是平台现金流的消耗与资本信心的消退。
  4. 陷入红海死循环:每次补贴高潮,都是行业利润谷底。谁先退场,谁先清盘。

外卖大战的本质是“补贴自残型博弈”:谁也不想烧钱,但谁都不敢不烧,因为只要竞争对手在补贴,放弃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


四、时代拐点:补贴,不再是解药

与2017年那一轮“共享单车大战”相比,这一次外卖补贴战反映的,是平台经济增长逻辑的断裂

当红利耗尽、存量博弈来临,平台的重点已经从“抢用户”转向“稳利润”,从“讲故事”转向“讲效率”。外卖之战,只是中国平台经济转型中的一次“延迟爆炸”。

未来的竞争将不再靠补贴“堆市场”,而是比拼供应链能力、履约成本、品类整合力与用户运营模型


五、结语:谁赢了用户的钱包,谁也可能输掉未来

通缩时代的补贴大战,是一种短暂的集体疯狂,也是一种资本最后的自救。对消费者来说,低价外卖是暂时的“红利”;对商家来说,是挤压后的“负担”;而对平台来说,是一场把未来燃烧成灰烬的生意战争

当补贴烧尽,谁还能留下?谁,又能真正活下来?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