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宣布,第一代“卫星互联网防火墙”安全载荷于北京时间2025年9月5日19时39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成功入轨,成为国际首个聚焦物理层与网络层协同防护的多维一体化在轨安全系统。该成果被视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安全能力从地面侧向星上前置部署的关键性跨越,为星地与星间链路构建“第一道防线”提供工程化样板。
时间与地点
发射时间:2025年9月5日19:39(北京时间)。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
核心事实
此次任务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北邮自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防火墙”安全载荷雏形同步进入太空并开展在轨验证。项目由郭世泽院士指导,赵永利、张杰教授团队牵头研发,并获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
技术亮点
载荷实现物理层与网络层协同安全,形成从链路到路由的立体化防护体系,面向星地通信与星间路由提供在轨策略编排与边界防御能力。集成多维规则引擎、AI异常行为感知、星上主动巡检、大模型自主决策与智能诱捕,支撑“发现—研判—处置—溯源”闭环。具备10Gbps高并发流量检测能力并集成7万+威胁检测规则,强调突发高并发场景下的稳定识别与关键业务通信保障。
应用场景
面向上行/下行星地链路的实时监测与异常拦截,降低链路劫持、恶意注入与窃听风险。在星间高速切换网络中开展路由完整性校验和异常路径识别,增强大规模星座运控韧性与自愈能力。服务应急通信、海洋与偏远地区接入等关键任务,提供星上“前置防线”以缩短响应链路与处置时延。
权威与团队
研制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
指导与负责人:郭世泽院士指导,赵永利、张杰教授团队自主研制。
行业意义
低轨星座加速组网背景下,安全能力前置被视为卫星互联网从“可用”迈向“好用”“安全可控”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在早期形成在轨攻防样本、完善策略库并降低后期改造成本。本次入轨为批量化部署和多任务载荷协同提供了工程化验证平台,推动空天地一体化承载网的安全栈完善。
相关背景
近期业内围绕“卫星互联网承载网技术白皮书”等议题,持续讨论链路安全、协议加固与多层分域防护的工程路径,强调“星上可感、可判、可防、可演”的一体化趋势。伴随遥感与通信卫星组网提速,星载安全能力的标准化与模块化被纳入多方路线图。
舆情与争议
有网友对“网络未成规模先布防火墙”提出质疑,调侃其为“邀功式工程”,并以“银河系没加盖”形容“先安门后盖房”的路径选择,反映出社会对前置部署必要性的不同理解(据用户提供评论摘要)。业内观点则认为大型网络工程常采取“安全与网络同步设计、分阶段上线”的方式,在轨侧前置可形成真实攻防样本、加速策略收敛,路径与工程实践并不矛盾。
后续展望
预计后续将围绕规则库动态更新、在轨A/B测试与多星协同演练,逐步验证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与对抗能力。同时,面向国际合作与生态共建,标准接口与策略编排框架有望进一步开放以支持更广泛的产业协同。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