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一地因“卖水库淤泥获利八个亿”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官方称,这些淤泥被企业“变废为宝”,开发成建筑材料、生态土等高附加值产品。然而,在舆论的另一面,这一“点泥成金”的新闻,却让公众感受到地方财政的另一种焦虑——当政府缺钱到极致,任何东西似乎都能被“卖”出价值。
一、从“卖淤泥”到“卖公共资源”:地方经济的捉襟见肘
近年来,地方财政吃紧早已不是秘密。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乏力、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出让金骤降,使地方政府的“钱袋子”空前紧张。黑龙江此次“卖淤泥”事件,正是这种财政压力的缩影。
类似的现象层出不穷:有的地方将“低空经济”作为新概念打包出售;有的城市将景区运营权、供水权、甚至公共厕所广告权打包融资;四川乐山甚至传出“乐山大佛景区股权转让”的消息。这些操作表面上是盘活资源、推动市场化,但实质上却反映出地方政府“缺钱什么都得干”的无奈。
二、“三资三化”改革下的全民买单
当前一些地方正在推动所谓“三资三化”改革,即通过市场化、资本化、证券化方式处理国有资产(特别是资源性和公共性资产)。然而,在操作层面,这种改革往往变成“短期融资”的工具。地方平台公司以土地、景区、供水等公共资源为抵押获取贷款,一旦偿还困难,最终的代价往往要由全民承担——要么通过税收、要么通过涨价。
“卖淤泥”表面上看是创新,实际上是一种“财政自救”的极端表现。当“泥土”都能定价、当公共资源都被打包出售,市场逻辑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界限正被不断模糊。
三、非常理性的“荒诞经济学”
八亿的淤泥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地方财政逻辑下,它却是“理性”的:只要能换钱,就能“发展”;只要能入账,就能“稳增长”。然而,这种短期行为掩盖不了长期结构性问题——产业空心化、财政结构单一、地方债务高企。
这种“点泥成金”的荒诞背后,是一场现实版的“财政炼金术”。地方政府在债务压力下,已从“土地财政”走向“万物皆可财政”。
四、结语:从“卖资源”到“重建信任”
财政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出清公共资产”来维持表面繁荣。当一切公共资源都被资本化、证券化,社会信任也会随之透支。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卖泥”,而在于重建地方财政的可持续结构——优化税制、调整支出、推动产业升级,恢复政府的公共性。
“泥土”原本孕育生命,如今却被推上拍卖台。或许,我们更该问的不是“这泥值不值八亿”,而是——我们的公共财富,还剩多少可以卖?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