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亚洲行与“习特会”前后,亚太多国掀起一波“对美示好”的积极外交,既为争取关税与投资筹码,也为在地缘博弈中压低不确定性风险;其中,韩国总统李在明以高规格接待与务实谈判抢占叙事高地,被外界视为本轮“讨好特朗普”竞争中的显著受益者。
在全球贸易与供应链重组的关键节点,特朗普以关税与投资条件为主要谈判工具,要求盟友在产业链、国防合作与市场准入上作出更直接且“可计价”的承诺;亚洲多国在“避险—争利”的双重动机下,以礼遇、采购、产业落地和政策对接,试图换取关税下调、豁免窗口或投资通道。
韩国的“务实秀肌肉”
李在明两个月内与特朗普两度会谈,围绕美方关税下调与韩国对美投资展开交易,并辅以高规格礼遇,释放“同盟升级与产业互补”的信号;尽管3500亿美元投资的支付方式曾一度卡关,但首尔通过将谈判议题打包在半导体、AI生态与安全合作中,提升了议价空间与叙事掌控力。 同时,李在明在对华与对美之间维持“稳态对冲”,既接待特朗普,也积极与北京沟通半岛稳定与经贸安排,尽量减少中美波动对韩国出口与企业投资的负面冲击。
日本与东盟的“组合拳”
日本在产业补贴、对美友岸外包与安全协同上持续“加码”,以稳住高科技与军工链条的对美对接;但在关税与市场准入议题上可动用的短期筹码有限,更多依赖中长期的制度协同与投资互认。 东盟国家则以制造承接、税收优惠与物流枢纽建设争取美资与供应链转移,同时向华保持经贸通道,力求在两端“吃到红利”。这一策略有助对冲关税不确定性,但在规则趋严时仍面临原产地与高科技出口限制的约束。
为何李在明被视为“阶段获益最多”:其一,频次密集、目标聚焦,双边谈判节奏与媒体叙事同步,形成“主动出牌”的政治效果;其二,将安全与经贸打包议价,提升了对等回报的可操作性;其三,兼顾对华沟通,降低了“站队成本”外溢至韩国出口与资本开支的风险;其四,借AI、半导体与关键零部件设置“共同份额”,把一次性让利转化为中期产业收益的可能。
本轮“向王而行”的示好潮反映的是亚洲国家对不确定性的对冲诉求,而非单向站队;在贸易战“降温—再评估”之间,中国在稀土、材料与制造配套的结构性优势仍具筹码,但需警惕友岸外迁与规则趋严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压力,持续通过制度性开放与技术升级稳固议价力。
在区域示好与再布局中,关键矿物、设备与高端零部件可能出现阶段性溢价,传导至本地制造与绿色转型成本;教育与农牧出口的需求韧性仍在,但需对冲汇率与运价波动;政策层面应关注中美在数据、云服务与高科技出口管制的并轨难题,及时校准合规以避免企业成本“惊跳”。
观察点与走向
一是美国对盟友关税减让的节奏与条件化程度;二是半导体与AI链条的投资落地与原产地规则收紧;三是中韩在半岛议题下的经贸稳定机制是否可复制至其他领域;四是东盟承接产能的“含中成分”被审查后的再适配能力。
在“强势交易学”的舞台中央,亚洲多国以不同方式向特朗普释放善意,但能否换来长期、可验证、可持续的回报,仍取决于关税与规则的落地细节与联盟内部的协调度;当前阶段,李在明凭借节奏、议价与叙事“占先手”,被视为本轮示好竞逐的最大受益者。在东盟峰会与“川普时刻”的节点上,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贸易与关键矿产合作、关税安排、和平斡旋与产业落地为抓手,集体向华盛顿释放善意,力求在关税与供应链重组中争取现实利益与风险对冲,其中马来西亚锁定半导体与关键矿物、泰国稳住对等关税与市场准入、柬埔寨借和平红利换取投资与通道,被视为本轮示好潮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在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峰会期间,美国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先后宣布贸易、关键矿产与关税框架安排,并见证泰柬停火协议。分析人士认为,这场“组合拳”既是对中美贸易战与全球供应链再分配的现实回应,也是东南亚国家以务实外交争取豁免窗口与投资落地的主动出招。
据多方报道,美国与马来西亚签署“互惠贸易协定”,涵盖航空、半导体、数据中心设备与能源在内的多领域投资与市场准入,马方承诺为关键矿物与稀土提供稳定的经营与出口环境,保障稀土磁体等关键材料的供给连续性。 与此同时,美泰就贸易框架达成一致:在维持美方19%对等关税的前提下,泰国为大部分美国产品开闸降税,并争取特定清单零关税准入;泰方官方将“19%”视作避免36%惩罚关税的“重大成功”。 柬埔寨方面,借由与泰国达成停火与和平框架,叠加与美方的经贸安排,争取了示好后的投资与贸易通道窗口;区域舆论将其归结为“用关税换和平”的交易逻辑在东南亚的具体演绎。
东南亚国家画像与筹码比较
泰国在“19%对等关税”下稳住对美市场入口,并以航空与农能采购打包换取清单化减免,成为高关税新常态中的“中位稳定器”。 马来西亚乘势强化半导体后端、关键矿物与稀土的区域枢纽地位,但也对可能上调芯片关税的政策不确定性保持警惕,担忧豁免取消冲击竞争力与美国供应链联动。 柬埔寨通过和平红利叠加经贸安排,试图在制造承接与基建融资上获得增量,同时降低边境摩擦对投资者信心的侵蚀。
区域效应与产业链
受“减敏感、不脱钩”趋势推动,美企继续将部分产线外溢至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东南亚在电子、封测、零部件与组装环节的比重上升;但高科技出口规则与原产地审查趋严,使“含中成分”的再出口更受关注,政策稳定与合规成本成为新门槛。
东南亚“向王而行”并非单向站队,而是利用中美竞争在关税与投资之间“套利”的务实外交。中国在关键材料与制造配套上的结构性优势仍在,但需关注友岸外迁与规则收紧带来的长期蚕食,并通过制度性开放与供应链升级稳住区域分工话语权。
关键矿物、半导体设备与零部件的溢价风险可能在东南亚协议推动下阶段性升温,传导至本地制造与绿色转型成本;与此同时,马来西亚与泰国的产能扩张有望为新西兰企业提供新的采购与合作节点,分散中国单一来源依赖与合规不确定性。
观察点
关注美国对东南亚的关税弹性与清单化豁免节奏、稀土与关键矿物的出口稳定性、东南亚原产地规则与高科技出口限制的同步升级,以及泰柬和平安排能否转化为持久的跨境经贸走廊。
以关税与关键矿物为杠杆、以和平斡旋为舞台,东南亚主要经济体在特朗普亚太行中交出“务实示好”的答卷。短期看,有助于对冲高关税与地缘风险;长期能否转化为规则化、可验证的双赢,还取决于关税框架、原产地规则与供应链投资的三重落地。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