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就业形势比往年来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张力。一份由美团发布的《2024年骑手画像》引发热议,数据显示:18至24岁的年轻骑手群体快速增长,占比已达24%;而45岁以上的中年骑手也首次突破10%。当“送外卖”成了青年过渡、中年求生的“共用选项”,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份职业背后深藏的社会现实与制度缺口。
一、青年:毕业即骑手,弹性与无奈并存
在数据中,18-24岁的年轻骑手是增长最快的群体。他们的骑手身份,不再只是寒暑假兼职打工,更是在“毕业即失业”的当下,扮演起“就业缓冲带”的角色。平台的数据还显示,2024年七月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中,大量选择以骑手作为“第一份工”。
青年选择送外卖的动因是多元的:
- 时间灵活:自由接单,无需打卡;
- 门槛较低:无需学历、无需人脉;
- 即时收益:干一天赚一天。
但这种“看起来自由”的灵活就业,却暗藏算法约束的“平台牢笼”。一旦打开接单按钮,骑手的工作节奏便由系统分配,算法掌控着他们的路线、时间与收入,形式自由而实则高度压迫。
二、中年:45岁再就业困境,“最后的退路”是骑手
与年轻人相比,45岁以上骑手的激增显得更为沉重。平台数据显示,该群体在2024年首次突破10%,许多人是“被迫骑手”,不是主动选择,而是“别无选择”。
现实问题在于:
- 中年失业再就业难度高;
- 技能更新慢、岗位匹配差;
- 企业普遍对中年员工更苛刻,收入与机会双重打折。
一些人尝试再就业数月仍不得其门,最终只能靠送外卖维持生计。他们坦言:“没有人愿意一边流汗送餐一边等订单通知,但生活不允许等。”
三、体制内的裂缝:公务员下班送外卖,不再是段子
在严峻的财政形势下,不少地方政府出现财政紧张、工资延迟或生活补贴不到位的问题,催生了“公务员兼职送外卖”这一新现象。媒体曝光的案例显示,许多事业单位和公安系统人员,在下班后穿上外卖服加入送餐队伍,一天接十几单者比比皆是。
例如,一位来自四川绵阳的前消防员孙先生,离开编制后被原单位通知“可以兼职”,于是转而做起骑手。每天晚七点接单,三小时能跑二三十元,一个月也就三千块,虽不丰厚但可糊口。
体制内下沉、转轨无门的灰色地带,正在被平台经济“接住”,但这并非一种良性安排,而是对体制稳定性的警示。
四、招工乱象与“平台陷阱”:送外卖不是避风港
随着“送外卖”成为年轻人暑期、转业、打工的首选,伪招聘、诈骗也频发。2025年暑期以来,多地出现冒充骑手招募的骗局,大学生、求职者被以“预交押金换岗位”为由诈骗,遭遇租车、保险等连环陷阱,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浙江一名大学生因生活费拮据,通过某招聘App应聘骑手岗位,结果被骗千余元押金与车辆使用费,根本未接到任何真实订单。
平台的“低门槛”在为一部分人提供就业弹性的同时,也成了不法分子圈套的沃土。
五、平台社保改革:从“算法压榨”到“制度补位”?
伴随灵活就业群体庞大化,“社保缺失”问题被不断放大。2025年起,京东、美团等平台陆续试点为专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试图在新型劳动关系中探索规范方案。
京东已于3月为专职起手缴纳全职社保,美团也计划覆盖全国稳定骑手。以“接单即补贴”“按单结算”的社保挂钩模式,成为企业与政府协调下的解决路径。
但当前模式仍存在诸多模糊地带:
- 谁定义“专职”与“兼职”?
- 断单期间是否仍享有保险?
- 税收和补贴如何精算?
如果不能快速推进立法清晰化,平台“保障化”只会停留在象征意义。
六、从中餐安全到预制菜产业:平台的治理延伸
外卖背后的食品安全话题——预制菜、连锁中餐平台、骑手物流网络共同构成“数字餐饮产业链”。部分人对京东推出自营品牌的外卖平台持乐观态度,认为其从源头标准化、系统化管理食品与卫生,可能比街头小餐馆更易管控。
中餐复杂、师傅依赖度高、标准难统一的行业特征,让平台化中餐目前仍难突破。但在预制菜、连锁加盟等方面,部分平台已试图布局“半成品餐饮”的新赛道。
七、写在最后:送外卖不容易,但平台经济仍有价值
“本来是兼职赚点钱的,结果亏了几千块。”一位被招聘骗了的大学生说。
“我跑了三个月,从每天赚几十到现在月入六千,起码吃得上饭。”一位45岁骑手说。
外卖不是理想职业,但在当下,它或许是很多人不得不选的“最后防线”。平台经济的价值,不仅在于数字化效率与便利,更在于它在经济结构调整、失业风险高企、体制就业饱和的现实中,为成千上万人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
这片缓冲地带不应是社会保障的盲区,而应是制度改革的起点。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