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长安的荔枝》里有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桥段——当朝刺史何有光得知“荔枝使”要筹措资金运输荔枝,误以为要发债筹资,于是他灵机一动,自主“创新金融工具”,抢先发了“荔枝筹”,动员百姓投资,“收益还荔三倍返还,风险自担”。
戏剧虽荒诞,却不虚构。别小看这“荔枝筹”,它涵盖了现代金融学里集资、债权、收益权拆分、信息披露、市场热度、群众认购心理等诸多要素。更关键的是,朝廷官员居然知道要介入监管,知道要干预、要控制发行节奏、要保护百姓不被“忽悠式理财”拖下水。
你没看错,唐朝的地方官员尚知监管风险,而我们呢?
树拍易购暴雷:不是没监管,是压根没人盯
回到2025年7月的山东临沂。平台“树拍易购”彻底暴雷,上千名投资者围堵公司总部,现场哭喊“还我血汗钱”;带娃跪地的母亲,成为金融伤痕最真实的注脚。
这个平台自称“全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实际上是一个3.5%日返、团队裂变返佣、商品“鸡蛋兑本金”的经典资金盘模型。而更离谱的是,它还打着“政府合作”“国资背书”的幌子,登上央视、进驻产业园,享受土地、宣传、融资支持。
你问监管去哪儿了?监管可能也在看广告,看媒体,看园区签约仪式照片。
如果在唐朝,这事儿会怎样?
《长安的荔枝》告诉我们:一旦百姓投钱,官员必须过问;一旦金融工具涉及利益承诺,刺史必须亲自上阵,查底细、控风险。荔枝尚未采摘,“荔枝筹”却先行被叫停——不是因为荔枝不好吃,而是因为监管不可缺位。
而今天,某平台以“买锅送蛋还能分钱”为噱头,吸金600亿,波及数万人,直到平台瘫痪、维权冲突爆发,才“引起重视”。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唐朝刺史都知道要管,今天的监管体系却集体“隐身”?是金融创新太快,还是监管意识太慢?是资本游戏太深,还是人民太好骗?
DGCX鑫慷嘉:从迪拜到贵州的“国际骗局”
与树拍几乎同步暴雷的,还有号称“迪拜黄金交易所中国站”的“DGCX鑫慷嘉”平台。用USDT稳定币为媒介,搭建起日息2%、九级返佣、虚假行情、提现门槛等“骗局全家桶”。
涉案金额高达130亿元人民币,用户超200万,资金流向遍布境外,操盘手黄鑫远走他国,还在群内发话:“我只是拿走了不属于你们智商的财富。”
讽刺吗?他没骗,也许我们真的太容易相信。
唐代的何刺史若是看到这场骗局,大概会气得让捕快连夜抓人——不为别的,只为百姓的钱,不该这样没了。
谁让我们失去了“荔枝筹时代”的警觉?
古人“荔枝筹”尚有边界,而我们如今的理财环境却成了“全民筹码场”:
- 政府平台成背书,媒体成推广口,百姓误以为“国家项目”;
- 平台设计智能话术、AI客服、图文直播,掩盖本质传销;
- 监管机构反应滞后,只等“出事之后查处”。
这一切,真是“无能”吗?恐怕是“默许”。
写在结尾:要管,不如学唐朝
《长安的荔枝》是一部历史剧,却活生生拍出当代社会的真实。
长安城里官民共讨荔枝筹,三品官员亲自限发集资凭证,剧中人尚有敬畏、有节制。而今天,平台喊着“数字赋能”,拉着“全民共富”的旗,割得是老百姓的血。
我们不缺监管手段,不缺技术工具,甚至不缺法条条文。我们缺的是——像唐代那样,把百姓的钱当回事,把金融当责任的良知与警觉。
让荔枝筹留在戏里,把“树拍”“鑫慷嘉”止于现实。否则,今天是鸡蛋兑本金,明天可能是养老金兑维权。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