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预制菜”的罗永浩与西贝之争在舆论顶点后急转直下,罗于香港发长文作出三项决定,表态撤诉、不再搞悬赏讽刺、继续推动消费者集体诉讼,引发新一轮解读。与此同时,西贝先强硬应对、后致歉承诺调整供应工艺,华与华方面“以后你会懂”的回应令事件增添悬疑色彩。
事件脉络
- 9月10日,罗永浩发文称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且定价偏高”,并建议强制标注,引爆舆情。
- 西贝连日回应与创始人贾国龙“强硬下场”,推出开放后厨与“罗永浩菜单”等动作,同时扬言起诉。
- 双方围绕“何为预制菜”“中央厨房预加工是否应标注”等关键定义持续交锋,舆论热度突破餐饮圈层。
- 9月15日前后,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将部分菜品从中央预加工前置到门店制作并调整保质期;致歉表述修订引发“公关翻车”讨论。
- 随后罗永浩在香港发长文,宣布“放过西贝”的三个决定,并以“若失踪可能被跨省”作尾句,引发对其安全与舆论压力的联想。
核心争议
- 概念之争:企业“预制菜仅指全熟加热回温”的窄定义,与消费者“凡经中央预处理皆应告知”的宽定义,产生错位。
- 信息透明:消费者关切的并非“一刀切否定预制菜”,而是“是否明示、是否配得上定价”,以及儿童餐等高敏品类的真实来源与冷链标准。
- 价格与价值:当“规模化效率”转化为高毛利而非稳定品质与体验时,舆论更容易向弱势一端(消费者)倾斜。
各方应对
- 西贝路径:从否认到开放后厨、再到致歉承诺“门店现制”,节奏多次“反转”,暴露危机表述与流程管理的割裂。
- 罗永浩路径:从餐后体验吐槽到十万悬赏、直播举证,再到“港文三决”,实现从“对战企业”向“倡导规则”的叙事切换。
- 第三方声音:商业大V与媒体聚焦“预制菜标准化立法、菜单透明度、电商冷链与税负差异”等制度议题,事件被提升为行业治理讨论。
舆论走向
- 消费端:家长与年轻客群对“儿童餐、海产、蛋类、冷冻半成品”的敏感度显著提升,短期内对品牌营收与上市预期构成冲击。
- 资本端:预制菜概念股阶段性波动,显示话题对供应链与品牌估值的双向传导。
- 公共端:关注点由“某一家店有没有预制菜”转向“是否明示与可追溯、定价是否合理、监管如何落地”。
关键看点
- 制度落地:相关国家标准与地方细则能否将“批次留样、冷链温控、来源可追、程度标注”变为强制动作,而非宣传口号。
- 品控改革:中央厨房与门店现制的边界如何重画;“稳定性与效率”与“新鲜与体验”如何重新平衡。
- 法务边界:企业维权与公众监督之间的尺度如何把握;消费者集体诉讼是否能成为推动透明化的常态化工具。
可能的下一步
- 标注与溯源:菜单“分级标注预制程度+可扫码溯源”有望成为行业共识,儿童餐与高风险品类优先试点。
- 价格结构调整:对“中央厨房—门店现制”差异形成明晰定价逻辑,以减少“价值错配”的舆情诱因。
- 危机复盘:企业侧进行“以案促治”的流程体检与对外透明报告,媒体和第三方加强“批次级”监督工具化建设。
结语
这不是一场“网红与餐厅”的输赢赛,而是一场关于餐饮供应链透明度、定价公正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公共讨论。罗永浩的“港文三决”让战火暂时降温,但真正的答案,必须写在菜单上、写进流程里、写入法规中;当每一道菜都留下可核验的“来源与过程”,争议才会少、信任才会回。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