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我在 YouTube 漫无目的地刷视频时,算法给我推送了一个北京小叔的视频。点进去之前并没抱太大期待——标题平平无奇。然而看了几分钟后,我竟不由自主地连刷了好几个视频,被他的内容和风格深深吸引。作为一名直女观众,我原本对“同志 vlog”并无概念,但北京小叔的视频正直真实、不娘不腻,踏踏实实聊生活追求。一不留神,我的刻板印象就被他幽默真诚的表达击碎了——原来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各自精彩的故事。
北京小叔其人:非典型北京同志的温柔一刀
北京小叔,自嘲名字里一个“叔”字,是因为自己年纪比网络上多数冲浪青年略长一截。他开玩笑说自己是35周年和50周年国庆节的见证人,上世纪90年代就下海冲浪的老网虫,比很多观众资历都老。身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却定位自己为一个“非典型北京人”。一方面,他没有典型“大城市既得利益者”的优越感;相反,作为一位公开身份的同志,他在国内过着“双城生活”,记录身边所见所闻。他今年四十出头上下,不算年轻,却早早开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场规划。前些年他失去了父亲,只剩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在北京既非大富大贵之人,再加上同志身份,他和当时的同性伴侣(小名“小土豆”)便早早开始物色未来的安居之所——选个理想的小城养老,与爱人和妈妈安顿下来,共度宁静生活。这种未雨绸缪的务实心态,倒颇有些反套路的“佛系”。北京小叔一边规划人生,一边也将过程拍成影片,分享给观众:既是记录,也是倾吐。
北京小叔的视频风格十分多元有趣:既有行走各地的所见所闻,也有静下来对着镜头的侃侃而谈。他常以轻松随和的姿态出镜,仿佛一位与你闲聊生活的熟人大叔,但言谈中不乏锋利的见解和犀利的吐槽。这种“温和但锋利”的表达,使他的内容既幽默有梗,又发人深省。比如当身边朋友质疑同性恋“违背伦理”时,他没有暴躁反击,而是用聊天式的口吻慢慢分析,既反讽了偏见又保持了礼貌和克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脱口秀式 vlog,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听笑话之余,不知不觉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熏陶,产生思考。
双频道双定位:“北京小叔” vs “北同”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小叔在 YouTube 上经营着两个频道,分别面向不同的受众兴趣。第一个频道就叫“北京小叔”或者“小叔TV”,可以理解为他的视频主号。这是一个聚焦旅游探访和城市生活的频道,没有直接的 LGBT 议题,是给普罗大众看的。北京小叔在这个频道里化身旅游达人,目标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养老城市”。他计划走遍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记录当地风土人情、时代变迁,顺便考察各地的房产行情;倘若遇到中意的城市,他真打算买套房定居下来。可以说,小叔TV既是旅行日记,也是社会观察。他的视频往往一边逛菜市场、坐绿皮火车,一边唠嗑当地的物价和人情冷暖,有种贴地气的真实。很多海外华人观众喜欢看他的城市游记,因为既能饱眼福看家乡变化,也能听到他对各地发展的见解。
第二个频道名为“北同”,这个名字别有深意——“北”取自北京,“同”则暗指同志(同性恋群体常用的自称)。顾名思义,“北同”频道聚焦于LGBT相关的内容。北京小叔在此频道分享自己的同志生活、情感故事,也邀请和他取向相同的朋友们出镜访谈,聊聊同志圈的酸甜苦辣,从国内视角观察整个社会的变化。如果说小叔TV是面向所有观众的生活观察,那北同则更像是给圈内外关心性别议题的朋友们开的心灵茶话会。作为一名大陆同志主播,他经常谈及同志群体在中国的处境,比如公开出柜的困难、同志社群内部的代际鸿沟等等。有一期视频是频道六周年感悟,他大方谈论了同志圈的年龄歧视和扭曲的价值观,坦诚又犀利。可以看出,北京小叔希望通过北同频道为 LGBT 群体发声,哪怕声音温和,却足够坚定。他频道主页还特地声明:视频只在油管首发更新,国内不设账号,并拜托观众不要搬运到国内平台。可见他深知这些话题在国内的敏感度,宁愿在体制外的平台上保持自由表达。这份坚持也难能可贵。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频道虽然内容侧重点不同,但风格上都有北京小叔招牌式的个人烙印:幽默、真诚、接地气,又不失锋芒。总结来说,看北京小叔,就像和一位见多识广的老朋友喝茶聊天,话题可以从买菜煮饭一路聊到性向认同、海外见闻,嬉笑调侃中夹杂人生哲理,既开眼界又暖人心。
幽默吐槽与观点输出:笑声与思考齐飞
北京小叔最令人着迷的一点,是他娓娓道来的幽默感。他的幽默不是夸张扮丑式的,而是那种巧妙嵌入日常的冷面笑匠风格。例如,他会在桂林山水间感叹“这地方真适合养老,我这提前几十年就开始踩点了”,自嘲未老先“躺平”;又或者调侃自己和小土豆的日常“小两口”斗嘴,用机智的话语化解生活中的小烦恼。这些生活化的包袱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拉近了与他的距离。有粉丝评论说,小叔的视频“三观很正,很真诚”——他可以开玩笑,也可以很认真,吐槽中带着温度和善意。即使涉及敏感的性别议题,他也尽量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让不同背景的观众都能接受。他的一个直女粉丝就坦言,起初不懂同志生活,看了北京小叔的视频后对同志群体改观很多,意识到自己过去视野狭窄,需要更加包容多元。
不仅谈情说性,他也关心更广阔的世界。北京小叔时常穿插一些跨文化观察:比如访谈在华外国人聊他们眼中的中国,与欧美华人朋友交流“润”与“反润”的见闻,甚至记录自己的跨国旅行经历。前不久他还远赴欧洲旅行,在德国与另一位华人博主对谈当地生活优劣,在英国莎翁故居前感叹异国教育理念的不同。这些内容让他的频道超越了一般旅途风光秀,更像一档民间环球观察秀。他会调侃国外地铁没有空调的“小落后”。通过这种种见闻,他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要以开阔的心态看世界,有所比较才能有所成长。
小叔的社区:圈内圈外共鸣,共情中成长
有趣的是,北京小叔的观众群体相当多元化。既有同志群体和关注性别平权的观众,把他视作温暖的同路人;也有许多圈外的普通观众,纯粹因为喜欢他的内容接地气、观点清晰而入坑。截至2025年年中,“北同”频道订阅数已近16万,而“小叔TV”更达到近29万订阅。旅行内容的普适性让他收获了更广泛的粉丝,但不少人正是通过旅行视频认识他,继而不抗拒去了解他分享的同志话题。这种软性渗透倒比生硬说教有效得多。不少观众留言表示喜欢他“普通话标准、气质不咄咄逼人,听着舒服”。确实,北京小叔既没有网红常见的浮夸做作,也不像有些时政大V那样咄咄逼人。他更像春风化雨,用日常生活的点滴故事,慢慢改变着一些观众对同志群体的成见,同时也让更多人关注到性别平等和多元文化的话题。本就身为少数群体的他,反而成了一座桥梁:把LGBT圈内圈外的人通过笑声和共情连接在一起。
尾声:笑中有思,这位“小叔”不简单
总的来说,“北京小叔”之所以能在茫茫博主中杀出一条血路,靠的正是一股幽默而清醒的劲儿。他用vlog记录生活,又不只是流水账;他聊敏感议题,又不苦大仇深。镜头前的他像个邻家长辈,给你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时而正经,时而调皮。他的吐槽讽刺中带着温度,既敢揭露现实问题,又保有善意和希望。这种难得的平衡,让观众在哈哈一笑后还能有所回味。对于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读者来说,北京小叔的频道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通过一个大陆同志中年男人的眼睛,看见不一样的中国和世界。或许正是这种真诚多元的表达,才能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里,给人留下长久的共鸣。北京小叔,这位幽默风趣又锋芒不露的北京大叔,用影像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让更多人在轻松欢笑中,拥抱彼此的不同。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