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周,印尼因“国会议员月领5,000万印尼盾住房补贴”(几乎为雅加达最低工资的十倍)引发的抗议,自雅加达扩散至多地,演变为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社会动荡之一。示威与警民冲突造成多人死亡,21岁的外送员阿凡·库尼亚万在现场遭装甲车辗压身亡的画面更点燃怒火;总统普拉博沃被迫取消出访、宣布撤销部分议员特权,并在9月8日突袭改组内阁,撤换包括财政部长在内的要职。与此同时,TikTok 为降温而暂停印尼境内直播功能数日,凸显社交媒体与街头政治的相互激化。
然而,这场补贴风波只是显影液。若把时间轴拉长,会看到印尼在完成民主转型二十余年后,正遭遇一轮制度性回摆:司法独立受损、反腐机构被“去锋刃”、执政联盟“超级多数”挤压制衡空间,再叠加强人式行政与财政民粹的摇摆,使“程序民主”被越来越多的权力技术所改写。
一、症状:街头与舆论的“反弹”如何形成
- 特权触发点:国会住房补贴(每月5,000万印尼盾)与其他津贴在物价上行、就业承压之际被舆论聚焦,引发工会、学生与白领共同上街,随后演变为与治安部队的高强度对峙。
- 执政应对:总统宣布撤销部分福利、暂停议员非必要出国,并于9月8日大幅改组内阁以平抚市场与民意,但也被外界解读为危机管理下的集中决策。
- 平台“自限”:TikTok 于8月30日至9月2日间暂停直播,称为安全考量;这既削弱了动员,也加剧对“数字自由”的争论。
二、根源:民主“倒退”的四个结构性机制
1) 司法独立的可塑化
2023年印尼宪法法院作出年龄例外裁决,允许未满40岁但具民选资历者参选正副总统,被普遍解读为为总统佐科之子吉布兰“量身定制”。随后,首席大法官(同时是佐科的内弟)因利益冲突遭降职处分。此役重创司法公信,释放出“政治—司法联动”的强烈信号。
2) 反腐机构被“去锋刃”
2019年《KPK法》修订显著削弱反贪委员会(KPK)的独立调查与人事权,随后数年案件数量与打击力度出现波动,学界与智库普遍认为制度性“钝化”已发生。反腐弱化与政治任命叠加,助长了社会对“权贵—寡头”网络的怨怼。
3) 立法—行政的超级多数与王朝化
2024年大选后,普拉博沃—吉布兰组合以58.6%胜选;此后执政联盟在国会获得压倒性优势,一方面提高了政策推进效率,一方面也削弱了听证、问责与少数派制衡。再叠加家族化用人与地方—中央资源的双向绑定,形成“程序合规、实质收缩”的治理格局。
4) 民粹财政与强人式行政的摇摆
在强调“免费营养餐”等大体量民生承诺的同时,政府对部会与地方财政进行急速腾挪,叠加对市场与官僚体系的强压式指挥,造成民生—财政—投资之间的拉扯。部长人事的频繁更迭与货币财政边界的模糊,让投资者与地方政府同时感到不确定。
三、为什么“Z世代”最敏感?
相较父辈,“Z世代”既是数字原住民,也是就业与房价挤压的承受者。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尼15—24岁青年失业率近年维持在双位数水平(2024年约13%),疫情后结构性岗位恢复缓慢,加之平台经济红利递减,使其对特权政治与机会不均尤为敏感。
四、倒退并非终局:三条“刹车线”
- 制度修复:重申司法回避与独立审查机制,明确宪院与选务机关的伦理边界。
- 反腐再发动:以“人、财、权”三位一体重新赋能 KPK,并恢复对高层案件的独立侦办能力。
- 数字治理的比例原则:在应对错误信息时坚持必要、相称、可申诉,避免以临时管制取代长期法治。
五、接下来看什么(时间线提示)
- 9—10月:补贴撤销与内阁改组后的市场与就业指标能否企稳?货币当局与财政部的“分工边界”是否清晰?(若进一步扩张赤字或非常规政策,将放大不确定性。)
- 年内国会会期:是否出现监督强化与“福利规范透明化”配套法案,抑或仅止于政治姿态?
- 权利与秩序:TikTok 直播等平台功能恢复后,政府是否仍以“治安理由”施压平台?对示威致死案是否有独立问责结论?
结语
印尼的“倒退”,不是一次公投或一次判决造成的“瞬时事件”,而是多条制度轨道同时偏移后的“合力结果”:司法的可塑化、反腐的去锋刃、议会的超级多数化与行政的强人化,在经济压力与世代焦虑的放大镜下变得触目可见。补贴风暴只是看得见的火,而制度回摆才是烧得久的炭。能否止跌回升,取决于执政者是否愿意把权力关进制度、把民粹还原为政策、把对立变回协商。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