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澳洲,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海滩、阳光,还有那口感鲜甜、肥美结实的海鲜——龙虾、生蚝、鲍鱼、帝王蟹……仿佛只要生活在这个三面环海、渔业发达的国家,新鲜海味唾手可得。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复杂得多。
澳洲人常年吐槽的一点是:“我们是海鲜大国,却吃不起自家海鲜。”那么,澳洲盛产海鲜,为何本地市场仍面临“贵、难买、靠进口”的困局?
一、出口导向:澳龙为何“养不起本地人”?
澳洲南部岩龙虾(Australian Southern Rock Lobster)是世界级顶级食材,因其肉质细腻、口感鲜甜,一度成为中国富裕消费市场上的“年夜饭明星”。数据显示,在中澳关系未受限前,高峰期多达90%以上的澳洲龙虾出口至中国市场,一只龙虾动辄卖到几百甚至上千澳元,是渔民创收的“硬通货”。
即便在后疫情时代,中澳贸易逐步回暖,龙虾出口依然恢复迅速。澳洲本地零售却难觅踪迹,或者价格依旧居高不下。一位塔州渔民坦言:“出口一公斤能卖上百澳元,而在本地市场,连运输都不划算。”
对渔民而言,出口市场利润更高且需求稳定,而本地消费能力相对有限,加之缺乏冷链补贴机制,“留给本地”的优质海鲜反而最少,价格自然难以亲民。
二、海鲜外卖靠进口:为何你吃的虾球不是澳洲货?
在悉尼和墨尔本的中餐厅、西餐馆乃至超市海鲜柜台里,你会惊讶地发现:许多看似“澳洲产”的虾仁、蛤蜊、鱼片,其实产地来自越南、泰国,甚至南美。
这是因为:
- 进口海鲜价格更便宜,易于加工冷冻,特别适用于餐饮行业的批量采购。
- 本地海鲜种类多,但供应不稳定、人工成本高、处理流程复杂。
- 政府对进口海鲜监管较松,对本地渔获无额外扶持政策,结果是“便宜的进口海鲜挤压本地供应”。
一位连锁酒楼负责人表示:“我们当然想用本地货,但一盘澳洲虾球原料成本是进口的3倍,顾客又不愿意为这多付钱。”
三、监管滞后:产地不清,消费者“被糊弄”
长期以来,澳洲海鲜菜单上未强制标注产地,导致许多消费者误以为吃到的是“地道澳货”。直到2025年7月起,联邦政府推出新规,强制要求所有销售海鲜的餐厅和商家标明产品原产地,才开始打破这一“信息不对称”。
这一举措虽然有望推动消费者对本地海鲜的认知和选择,但行业反弹亦不小。有商家担忧:“一旦标出来,大家都选便宜的泰国蛤蜊,那本地海鲜更卖不出去。”
可见,政策虽意图“扶本地”,但若不辅以补贴、物流支持和价格平衡机制,难以根本改变结构性困局。
四、本地海鲜为什么这么贵?
澳洲海鲜价格贵,背后有几大结构性原因:
成本因素 | 说明 |
---|---|
出口定价 | 高端海鲜优先出口,推高整体市场心理价格 |
冷链运输 | 澳大利亚幅员辽阔,内陆城市需依靠长距离冷链配送 |
劳工成本 | 渔业、分拣、运输等全链条人工费用高昂 |
捕捞配额 | 政府限额捕捞制度限制供应量,抬高市场稀缺性 |
市场结构 | 批发商/出口商议价能力强,零售市场议价能力弱 |
五、本地消费者的无奈与希望
澳洲居民在“海鲜富国”中望海兴叹,甚至一度讽刺地表示:“我们是全球最早知道澳洲龙虾价格的人,但最迟吃到它的人。”不少人期待,通过产地标识、消费补贴或地方渔市扶持计划,让更多本地人能“吃得起”自己的海鲜。
部分地区已开始尝试建立直销渔市、节日优惠销售,例如维州和南澳地区部分渔港在周末直接向消费者售卖海鲜,“跳过中间商”的方式令价格更为亲民。但这类尝试仍局限在小范围内,距离全面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写在最后:出口光鲜下的本地“空盘子”
澳洲海鲜出口的辉煌是国家贸易的骄傲,但本地消费者“吃不起”的现象,也不应长期合理化。一个国家的产业若不能回馈民众基本的消费权益,终将引发结构性矛盾。
让澳洲人吃得起自家龙虾,不只是经济议题,更是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测试。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澳洲全搜索编辑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