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代码藏“F-word”,从程序员怒怼小米说起:软件彩蛋、工程浪漫与信息缝隙的故事 | Podcast音频

近日,有网友在解包微信安卓客户端(APK)时,意外发现其中包含大量“f word”粗口代码,甚至明指“小米”,引发网络热议。这些并未在用户界面中显现的隐藏语句,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开发者世界:调试时的情绪宣泄、程序员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以及全球软件开发中的“彩蛋”传统。

一场被拆包揭开的“骂战”

据分析,这些代码最早出现在2022年,虽然微信版本不断更新,但相关调试语句并未被清除。它们包括诸如“f 小米”“f 某某功能失效”等内容,大多用于服务端调试日志。这类信息通常用于定位用户反馈中的问题,尤其是跨设备、跨系统版本的兼容性问题。

例如,在调试小米可穿戴设备时,由于厂商代码不统一、硬件标准复杂,常使开发者陷入“调一天崩三次”的困境。某位程序员或许在深夜调试失败后,愤而留下“f 小米”的记录——这并非功能性代码,而是“情绪代码”。

程序员不是圣人,他们也需要宣泄

尽管程序员形象常被描绘为“理性、安静、专注”,但现实是,他们面对的代码世界异常复杂且容易令人挫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项目评审会上动辄爆粗,也早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据称某些项目被否,甚至只因f-word出现次数过多。

这不是中国程序员独有的现象。WhatsApp代码中就曾发现“f Apple”的字样,显然是因调试苹果系统时遇到不快。同样地,代码中的“f-word”并不会对最终用户产生影响,更多是程序员“在信息缝隙中的呐喊”。

骂人之外,还有“爱与浪漫”的注释

比骂人更奇特的,是有些程序员将给女友的情书、聊天记录写进注释中。虽然注释应当是为未来维护者提供理解线索,但程序员对注释的“爱与恨”也催生了各种荒诞创意。尤其在注释数量被考核指标量化的日本公司,有人干脆把情书复制粘贴,以达成“注释率达标”的KPI。

这些注释不一定会被发现,但当后辈程序员无意间浏览旧代码时,却可能读到几十年前的“数字情书”或调侃,仿佛在时光中与前人对话,带来某种考古式的乐趣。

更深的危机:不是粗口,而是漏洞和后门

当然,藏在代码中的“信息”不全是浪漫或愤怒。真正危险的是恶意代码、后门程序和数据泄露。在微信事件中,公众关心的并非功能安全,而是情绪宣泄是否越界;但在更广泛的技术语境中,信息安全才是更需要警惕的问题。

从微信到IEEE:骂人的不只程序员

这种信息缝隙的表达,也早已蔓延至学术界。202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一篇IEEE期刊论文中,被发现含有一句拼音骂人话“liujiaming是d a s b”,埋藏在英文句子中。事件在2025年才被曝光,引发学术圈震动。审稿机制的疏漏、外包审核人员的不细致,暴露出信息过滤的盲点。

彩蛋传统:从程序员到米开朗基罗

无论是骂人、情书,还是签名,“信息缝隙”的文化早已有之。从Office隐藏小游戏,到NASA毅力号火星车的微缩铭牌,再到西斯廷教堂壁画中米开朗基罗藏下的自画像——工匠、艺术家和程序员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里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是一种对创作身份的私密标注,也是一种“我曾在此”的时代回响。

小结:骂人不对,但请给工匠一点“喘息空间”

当然,粗口不可鼓励,职场表达应当专业克制。但我们也不能把所有工匠逼成“完美理性人”。在系统崩溃、文档缺失、需求突变、加班到深夜的日子里,偶尔一句“f word”,只是一次数字时代的无声呐喊。

理解他们,不是纵容不当行为,而是给予一点人性宽容。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