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日前提出一项立法建议,计划为在海外注册婚姻或民事结合的同性伴侣提供有限的医疗相关权利。这一动议将于本周四提交立法会议员讨论,标志着香港在回应法院有关同性伴侣权益的裁决方面迈出重要但谨慎的一步。
背景:法院裁决促使政府行动
此次提议源自香港终审法院于2023年9月作出的关键裁决。当时法院裁定,政府必须在两年内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以承认同性伴侣的部分法律权益。该案由民主派与LGBTQ+维权人士岑子杰(Jimmy Sham)发起,他为争取海外同性婚姻在香港的承认奋斗了五年。
尽管法院并未要求全面婚姻平权,但裁决明确要求政府建立制度保障同性伴侣的基本权利。新提议主要聚焦于医疗领域,包括医院探视、共享医疗信息、器官捐赠及身后事务处理等方面的权利。
谁将受益?
根据政府草案,只有具备以下条件的同性伴侣才可登记并享有相关医疗权利:
- 成年人;
- 至少一方为香港居民;
- 在海外正式注册了婚姻、民事结合或民事伴侣关系。
这意味着本地未在海外结婚的同性伴侣将被排除在外,这一限制引发了广泛争议。
社群声音:进步还是象征?
作为案件发起人的岑子杰对此提案持保留态度。他表示,这项制度虽然为部分人群提供了最低限度的保护,但远未达成法院所要求的“承认框架”。他质疑为何同性伴侣需要海外婚姻证明,而异性伴侣在香港结婚则无需类似条件。
“我们不是要求特权,而是希望在最基本的人性尊严上与其他人平等。”岑子杰指出,“探视狱中伴侣的权利、共同处理身后事等,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香港平权组织“婚姻平权香港”共同创办人邱振荣(Jerome Yau)则称政府的做法“极为保守”,并警告可能引发新一轮法律挑战。“本地没有结婚记录的同性伴侣将被系统性排除在外,这是明显的不平等。”
官方回应与政治现实
面对争议,政府在政策文件中指出,已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和社会多元意见,强调必须在尊重多方立场的基础上“寻求平衡”,以避免社会撕裂。
不过,香港政治环境近年来经历深刻变动。自2021年起,选举制度改革要求参选者必须“爱国者治港”,大批民主派人士被排除在外。这一背景也加剧了LGBTQ+议题在立法层面的敏感性。亲北京阵营一贯强调“婚姻应限于一男一女”,反对任何形式的婚姻平权立法。
权利缺口仍在,未来路在何方?
尽管政府提案未涉及住房、继承或税务等权益,但法院近年来已陆续承认同性伴侣在部分领域的权利。例如,2024年末,香港终审法院裁定同性伴侣在公共住房及遗产继承方面应享平等待遇。
根据香港三所大学于2023年联合进行的调查,支持同性婚姻的本地公众比例已升至60%,显示社会认知逐渐开放。
在亚洲,仅台湾、尼泊尔和泰国实现了对同性婚姻或结合的法律承认。中国大陆至今既未立法承认同性婚姻,也无具体反歧视LGBTQ+群体的法律条文。
结语
此次政府提案无疑是香港在性别平权路上的一小步,虽然保守、有限,却也回应了司法制度的呼声与部分社会的期待。但真正的平等仍有一段路要走。正如岑子杰所言:“我们不奢求社会瞬间接受一切改变,但希望法律制度至少能够体现基本的人性尊重。”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欢迎阅读新西兰全搜索中国新闻,我们为您带来最新的中国新闻,让您时刻紧跟中国的动态与发展。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