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披着电子烟外衣的“丧尸烟弹”,新型毒害正在悄然扩散

近日,网络上一段段“年轻人吸完电子烟后举止怪异、神志不清”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这些行为异常的吸烟者,有的步履蹒跚、有的四肢抽搐,犹如“活人丧尸”。调查显示,元凶正是外形酷似电子烟的“丧尸烟弹”——一种披着潮流伪装的新型毒品,正在悄然渗透本地社区,尤其在青少年中蔓延成瘾。

一、“丧尸烟弹”到底是什么?

“丧尸烟弹”并非某种品牌,而是近年来出现在黑市的新型电子烟统称,其内含主要成分是依托咪酯(etomidate)——一种本应在医院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诱导药物。

这些烟弹通常伴随水果香味,包装酷炫精致,与常见的电子烟几乎无异。由于上头快、幻觉感强且售价不高,它迅速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开来,也被称作“Kpods”“太空油”等别名。

吸食后,使用者往往会出现短暂意识混乱、身体不协调、眩晕抽搐等症状。由于部分人吸完后如同行尸走肉,故得名“丧尸烟弹”。

二、比电子烟更可怕:它不只是“上瘾”,还“夺命”

丧尸烟弹的危险远远超过传统尼古丁电子烟,它是“成瘾+致幻+致命”的结合体。

依托咪酯作为强力麻醉剂,通过吸入直接作用于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剂量过量或混杂其他成分,轻则意识模糊、肌肉抽搐,重则诱发癫痫、精神错乱、急性窒息,甚至死亡。

更令人担忧的是,黑市售卖的烟弹成分来源复杂,往往掺有氯胺酮、芬太尼、苯二氮卓类等危险成分。这些物质不仅易致成瘾,还可能引发自残、攻击性行为等精神异常表现。

2024年,新加坡一名19岁少女因误吸“丧尸烟弹”后神志不清,坠楼身亡,震惊社会。警方与医疗机构随后确认,该产品含有多种非法镇静成分。

三、危机正在蔓延:东南亚已成重灾区

根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数据,依托咪酯及类似物的非法使用正从东亚快速扩展至全球。2023年10月,中国大陆率先将其列入毒品管制清单,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也陆续侦测出相关个案。

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披露:2024年上半年已侦查出28起丧尸烟弹案例,远高于2023年全年的10起。多数案件涉及青少年或20至30岁人群,许多人在接受心理辅导时仍认为这只是“口感新颖的电子烟”。

值得警惕的是,不法商贩已将销售渠道转向封闭平台如Telegram、微信、Discord群组,并通过快递伪装寄送,增加了监管难度。

四、本地立法与应对措施

面对“丧尸烟弹”的渗透,新加坡政府早已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电子烟产品。根据《烟草广告与销售控制法》,购买、持有或使用电子烟者将被罚款最高2000元新币

如果烟弹含有依托咪酯,使用者还将触犯毒药法令,一旦罪成,最高可判监禁两年或罚款1万元。如含有受控毒品,刑责更重,最高可面临多年监禁。

卫生部和HSA近日宣布新规:

  • 要求医院记录所有疑似吸食丧尸烟弹的病例
  • 医生必须将患者尿样送检,并回收其使用装置;
  • 同步加大社交平台监控和打击非法交易行为。

五、家长与社会应如何防范?

辅导员指出,吸食丧尸烟弹的群体中,不乏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许多人是因“同龄人安利”“网红带货”误入陷阱。

专家呼吁家长、学校与社区要:

  1. 加强沟通与健康教育,向孩子讲清楚电子烟的真实危害;
  2. 关注孩子社交平台动态与夜间出行行为
  3. 引导建立正向压力释放方式,减少寻求“刺激”型依赖。

✍ 结语

“丧尸烟弹”的危险,不只是“烟”,而是包裹在潮流外壳下的致命陷阱。在网络化、低龄化、娱乐化的今天,任何看似无害的“流行”背后,都可能藏着深不见底的深渊。

从“尝鲜”到“上瘾”,只需要一口。
而从“追风”到“坠落”,只是一夜之间。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