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眼中,澳大利亚长期是“幸运国度”的代表 —— 资源丰富、生活富足、房价稳涨、移民不断。但2025年的澳大利亚,远不再幸运。《Bloomberg Originals》近日推出纪录片《Why Australia’s Miracle Economy Is Failing》,引发大量共鸣与热议。该片指出,虽然宏观经济数据看似强劲,澳洲社会却已陷入“人均衰退(per capita recession)”,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持续下滑。
结合数千条网友评论,本文尝试还原这场经济神话崩塌的真实图景。
一、繁荣假象下的现实困局
视频指出,澳大利亚经济增长的“奇迹”极大依赖于资源出口与房地产繁荣:
- 房价飙升:住宅价值总量是GDP的5倍,远超可持续水平;
- 高负债社会:家庭债务水平世界领先,甚至超过日本与美国次贷危机前;
- 房产投资狂热:数百万澳人把财富寄托于“当房东”,推动了严重的资产泡沫。
一位网友讽刺道:
“澳洲孩子的梦想职业?‘当个房东’。”
二、全民为地产打工,生产力却停滞不前
尽管房价节节攀升,但澳洲生产力增长却停滞十余年。一位名为 @InnerPulse7 的澳洲网友感叹:
“工资没涨,菜价飙升,连油都快加不起了。政府却什么都不做。‘幸运国度’的幸运用完了。”
多个高赞评论指出,澳洲已变成“靠移民维持房市的国家”,而不是靠科技与产业发展:
“我们卖房给彼此,让移民接盘,哪里还有空间搞创新?”
三、移民红利消失,裂痕全面显现
近年来澳大利亚开放大规模移民政策,但基础设施与住房供应却严重滞后:
- 2023年净增移民约52万人,但新建住房仅17万套;
- 交通、医疗、教育、电力系统全面承压;
- 租房市场极度紧张,年轻人被迫“躺平”或搬回家住。
大量网友质疑政府政策:
“你让我们生孩子,又大规模引进新移民,但房子、托儿所、医院都跟不上,这不是反人类吗?”
四、“矿业繁荣”被掏空的国家财富
纪录片对澳洲长期倚赖矿业的经济结构提出质疑,但评论区的共识更为尖锐:
- 资源出口巨额利润流向跨国矿企和私人财团;
- 税收制度宽松,大量矿业收入未反馈国家财政;
- 与挪威模式相比,澳洲未建立主权财富基金,错失长期储备窗口。
如一位用户所说:
“我们出口煤矿天然气,赚的是外国人的钱,却让自己人用不起电和气。”
五、政治短视与利益绑架的结构性问题
评论区普遍将矛头指向政客和制度:
- 两党长期缺乏长远规划,聚焦短期选票;
- 多数政客本身为地产投资者,无意打击房市泡沫;
- 政策被开发商、矿企、银行等寡头集团绑架。
有评论直言:
“我们不是陷入房市危机,而是被一群手握多套房产的政客‘刻意制造’了房市危机。”
六、评论区声音的结构画像
评论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多个“澳洲症状”:
主题 | 典型观点 |
---|---|
房产泡沫与高负债 | “看似有百万房产,其实连周末去露营的费用都掏不出。” |
生产力低下与产业空心化 | “每个高材生的梦想不是创业,而是做医生、律师,然后买5套房。” |
移民政策与基础设施失衡 | “移民像洪水一样涌入,房子、电力、医院却还是十年前的样子。” |
矿业财富未惠及民众 | “我们就像个第三世界资源国,被跨国矿企掏空了自己。” |
政治制度失能 | “澳洲政府是全世界最贵、最无能、最短视的政体。” |
与他国对比 | “你把澳大利亚换成加拿大、英国、甚至新西兰,几乎能原封不动复制。” |
七、结语:“幸运国度”的幻灭与重构
从“幸运国度”到“房地产共和国”,澳大利亚经济表面的奇迹正一步步崩解。它并未陷入统计意义上的经济衰退,但对普通人而言,“收入停滞 + 生活成本飙升”才是最真实的“日常性衰退”。
一个社会的可持续繁荣,不能建立在地产投资的虚火与资源掠夺的泡影之上。如果政治制度继续服务于既得利益集团,经济结构缺乏转型勇气,那澳大利亚这艘“幸运号”,或许终将驶入沉没的深海。
延伸阅读:
- “The Lucky Country” 一词原始语义出自1964年 Donald Horne 的著作,原本是对澳洲“靠运气而非努力成功”的讽刺;
- 挪威 vs 澳大利亚的资源治理对比分析:主权财富基金模型与资源税机制;
- “Per Capita Recession” 定义与趋势观察:宏观增长掩盖的个体衰退。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澳洲全搜索编辑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