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刚落,霍尼亚拉新国家体育场的灯光从看台边缘缓缓爬升,把棕榈树的影子压进地面。去年为太平洋运动会建成的这座场馆,在岛民口中被简称为“国体”。它让许多人第一次在首都看到国际级的跑道,也让外界更直观地看见中国在这个南太岛国的存在——据公开统计,包括国家体育场在内的一揽子赛会设施,主要由中国出资建设,所方官员曾估算相关投入约10亿所罗门元(SBD),赛事资金“八成来自国外”。这些数字在赛前赛后都不断被提起,支持者称这是“看得见的民生”,反对者则担心账本和运维成本。
故事的起点多半被追溯到2019年9月。那个月,所罗门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转而与中国建交。随之而来的,不只是外交辞令的切换:与北京相关的预算支持、项目合作和官员往来迅速提速。一些曾由台方支持的资金池,在次年预算中出现了中方拨款的身影,这种“替换效应”让政坛与社会都意识到,一场重排正在发生。
紧接着发生的,是城市的疼痛记忆。2021年11月,霍尼亚拉爆发大规模骚乱,从国会周边到唐人街,火光连成一线。目击者说,抗议最初与对中央政府的不满有关,也与2019年的外交转向纠缠在一起;很快,街区里的年轻人、失业者、沿海住区的居民都被卷入。澳大利亚随后按协定派出警力与防务人员协助稳控,但“为什么会烧到这里”的追问并未停下。
烧灼过的街道还没完全恢复,一纸文本又把国际目光拉回这座群岛。2022年4月,一份中所安全协议草案在网上流出,不久后中方宣布协议已签。泄露版本显示,经所方同意,中方人员可协助维持社会秩序;中方舰船也可在所罗门补给。这在华盛顿、堪培拉与惠灵顿引发关于“地区军事化”的连锁担忧;所方回应强调,协议不会破坏南太平洋的和平。文本细节此后几度被追问,外界至今仍以“透明度”作为观察指标之一。
如果说体育场是“可见的礼物”,通信塔就是“无处不在的日常”。2022年8月,所罗门与中国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签下6600万美元贷款,由华为建设161座移动通信塔——这是所罗门自建交以来的首笔对华主权贷款,被视为“基础设施型绑定”的重要一环。到2023年7月,媒体再度提及这笔贷款与华为网络建设并行推进,通信覆盖的改善与“技术依赖”的讨论同时升温。
同一年,另一面棋子也在重新落位。2023年2月,美国在关闭三十年后重开霍尼亚拉大使馆。旗帜在海风里升起的画面,被解读为华盛顿“回到南太”的信号;此后,澳新在警务与海上安全合作上频频加码。所罗门的外交版图,从这个时刻起更像一张拉伸的网:每一根线都被不同方向的力量牵引。
把镜头拉近到城里,一些断裂线更清晰。长期以来,首都与马莱塔省之间在资源、话语与对外倾向上的落差始终存在。骚乱之后,“中心—地方”的裂隙与“选边之辩”叠合:一边是“发展优先”的现实主义,一边是对透明度、问责和债务可持续的焦虑。许多普通人并不热衷地缘学的术语,他们更在意的是:体育场赛后如何利用?谁来付电费和维护费?通信塔覆盖进来了,套餐价格会不会降?这些生活化的追问,正是大国竞逐落到地面时最难回答的部分。
把镜头再拉远,“中国渊源”的层次也更立体:从早年唐人街的商业网络,到2019年的制度性转向,再到体育、通信等“可见度极高”的基础设施,以及警务协作+安全文本构成的“秩序叙事”,每一环都在固定中国存在的公共感知。正因如此,在霍尼亚拉的日常政治语境里,“中国”既可能被说成体育场的光,也可能被说成账本上的数——而这两种叙述越发彼此拉扯。节目《If You’re Listening》把这种拉扯形容为一场“地缘版《单身汉》”:多个追求者围着同一个对象转,每个人都拿出最能被看见的礼物。
在这场持续六年的改写中,所罗门群岛并未得到“简单答案”。它得到的是一套必须同时面对的现实:公众会继续在体育场里欢呼,也会在账本上挑灯夜审;通信塔会让信号更稳,也会让技术路径的选择变得敏感;安全合作会在危机时释放作用,也会在平时被追问边界。对一个岛国而言,真正艰难的不是“靠向谁”,而是如何把每一笔外援、每一次协作变成可持续的公共品,而不是新的撕裂点。眼下,这仍是一道未完的选择题。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新西兰!️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
了解 新西兰全搜索🔍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