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全搜索新闻直播间,Stuff新闻网是新西兰阅读量最高的主流新闻网站,上个月的访问量达到了3900万,也就按人均来说,每个新西兰人浏览了8次。华裔作为新西兰的少数族裔,在主流媒体上的版面并不多,甚至和人数的占比不成比例的。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华裔在新西兰的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华人的能见度提高。

Stuff新闻网最近拍摄了一个系列记录短片,采访和关注了新西兰的华裔群体,介绍了他们的生活,和面临的一些困境。这部记录短片的名字叫做《新西兰》,第一集《身份》,第二集《新金山》,第三集《谋生》,第四集《食物》,第五集《新浪潮》。我们将持续为大家报道这部系列记录片的内容。

身份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第一集《身份》的内容,这一集是有关身份认同的主题。身份是什么,身份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身份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船舵,不然就会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新西兰华裔,他们面临的自我认同的压力比新移民要大。特别是在别人问到:“你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是被侮辱了。因为他们是出生在新西兰,新西兰是他们唯一的家。

有的时候问者无心,但是听者有意。问的人可能只是想知道你的文化来源,但是对于在新西兰出生的华裔而言,这是一种很烦的事情。如果我是他们的话,然后这些人一直问,我就会说我来自于地球,一句话堵住他们的嘴。 但是可能对于本地华裔而已,新西兰是他们唯一生活过的地方,应该很难接受的。

身份认同

退休荣誉教授叶曼英(音译Manying IP)说尽管中国人自1860年底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少数族裔,但是更经常被认为是新移民。叶教授长达数十年一直都在关注“永久外国人”这个话题,因为华裔也被当成外国人。她采访了很多华裔新西兰人,包括军人和医生,尽管新西兰是他们唯一的家,他们还是感觉自己不像新西兰人。“因为我们看起来像是中国人,所以别人觉得我们是外国人。”

叶教授自1974年在新西兰居住,出版了很多英文书籍和文章。但是今年她不能加入到一个小的创作作家组织,因为她的母语不是英语,“我感到震惊。” 她表示当前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还是很强的。苦笑的是中国人为国家所有的问题负责,从新冠到房价高,从抢新西兰人工作到给教育和医疗系统造成压力。

她发现这些针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问题,并不是所有亚裔群体的问题,她对此非常好奇。比如说新西兰印度和菲律宾人口的增加,没有遭到相同的评论。“现在大家还是觉得中国人不像是新西兰人,但是他们对菲律宾人不是这样,或者他们不能确定。”

历史

著名教授保罗·石普尼说在新西兰的历史上,中国人一直被当成是“一种威胁或者问题的根源。” 他估计在1870到1950年间,有30份法律文件是针对亚洲人的,但是特别是针对中国人,让中国人很难进入或者移民到新西兰来。

*人头税

最著名的就是人头税,这是单独挑出中国人而增的税,开始只要10英镑,后来又加到了100英镑(相当于今天的1万8千新元)。这个税在1944年取消,但是中国人在1951年才开始能够加入和成为新西兰公民。

在2002年,时任总理海伦·克拉克和新西兰政府对针对中国人征收人头税和其他一些歧视性行为的历史道歉,但是现在还是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响。

石普尼石普尼表示要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被认为是外国人,需要回溯到历史,新西兰以“小不列颠英国”自居。在新西兰的98%殖民历史上,大部分的移民都是来自于英国和爱尔兰。“我们的社会大部分是由英国的联结定义的。”

*中国早期移民在奥塔哥地区

第一个来到新西兰的华人是在1860年代,他希望在奥塔哥的金山上淘到金子。淘金热潮过后,他们开始转移到新西兰各地,从事园艺、水果蔬菜店、洗衣店等工作。

石普尼说尽管中国人在新西兰有很长的历史,但是他们还是被认为是外国人,不能够融入的群体。在很多年龄大的新西兰群体中,这种思维定式还有。

在1986-1987年移民法律开始改变,大规模亚洲移民涌入新西兰,又一波的针对亚裔的歧视开始出现。特别是在1996新西兰优先党的掌权,“我觉得这是一段严重种族歧视时期,表现了对于亚洲移民的恐惧。”

*奥克兰市中心皇后大街上班行人可以看出新西兰是多元种族的国家

叶教授和石普尼说现在需要开始讨论新西兰“多元文化现实”。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个现实,新西兰已经是一个多元种族和文化的国家。在2018年的人口普查中显示,奥克兰的150万居民中,有41.6%的居民不是在新西兰出生的。亚洲人是第三大种族,占总人口的15.1%,仅次于毛利人的16.5%。

叶教授说新西兰还在接受“双身份认同”的概念,所以对于多元文化这个话题而言有点弱,但是我们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提出了。她认为这个事情是必须拿出来讨论的。如果中国人真正的认为是新西兰公民的话,这个国家就能够真正的去接受自己包容的国家身份认同。

Stuff新闻网的这篇文章采访了几名华裔的故事,大家可以看一下,网址在这里:点击阅读

编后记:

跟早期的华人移民来新西兰不同的是,刚开始“新金山”淘金热的时候,大部分来新西兰的移民都是中国沿海地区过来淘金的,然后把赚到的钱寄回中国家里,为的是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他们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归宿感的。但是作为华裔而言,他们可能是几代都在新西兰出生和生活,因此应该是在文化认同方面都更加融入到新西兰本地文化中来的。

为什么印度人和菲律宾人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新西兰群体中来,不会认为自己是外国人?根据我自己的观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抱团,他们一个人来了,就会结束和带很多亲戚朋友过来,然后在新西兰这边有了一个群体,人数上去之后,就非常有动力和底气去参与到国家的各项工作中来。

其次是表达,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人特别善于表达,即使英文口语在浓,口语再不好,他们也会一直说,感觉听不懂是你自己的问题,他们说出来了就行了。这个就给了他们一种自信,感觉Hold住全场,我是王的感觉,虽然大家都知道他们在国内可能也都是没什么背景的。这点和内敛的中国文化不太一样。

再次是自适应,我们有的时候说入乡随俗,但是中国文化又有落叶归根。有很多人想要脚踩两条船,新西兰中国好的我都要。这种都要的背景下,就造成了两遍归属感的缺失。而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这移民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他们就是想要逃离当地的生活,或者是贫穷还是社会文化都好。我记得尼泊尔同学说过,即使他家是在尼泊尔首都,也还是天天停电的,因为资源匮乏和要看印度政府脸色行事。因此你看,如果要是在新西兰天天想到中国好吃的,然后回国了有天天想到新西兰的风景,这种人在新西兰是很难融入到社会中去的。两边都要,就是两边都感受不到认同。而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些邻国国民反而融入的更快。

新西兰政府如果要是想让国家国民更有身份认同感,减少作为移民国家的疏离感,其实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措施。下面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今年国庆演讲时有关身份认同感的讲话。这些华裔要落地生根,然后讲好自己的中华文化的故事,在各领域突出自己的贡献。

*视频版权归新加坡总理办公室所有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这里读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