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天津教师歧视学生家长收入

有教无类?天津教师歧视学生家长收入

新西兰全搜索中国观察编辑Charlie独家报道,孔子在论语中说:有教无类。意思是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但是2月25日,天津市一所中学的教师以学生家长是否有钱有权来衡量学生是否有素质的录音被曝光,引爆网络舆论。

天津市咸水沽二中初二年级主任肖彩红给学生训话的录音在网络曝光并引发热议。肖彩虹骂学生“贼没有家教”、“蠢蛋玩意儿”,是“奇葩中的奇葩”。

她声称,以往送到自己班的学生,“家长都是当官的,要不就是家里面条件特别好,事业单位的,家长都极为有素质”,而这届学生“都是平民百姓,干嘛都有,贼不懂事”。

这名教师骂学生说,“你反思一下,你们家长多有素质?”“你妈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呢?你爸爸一个月挣多少钱呢?别怪我瞧不起你。”

她还对比称,“XX的妈妈,一年挣的钱都比你妈妈50年挣的多。你们素质是一样的吗?”“说明你父母没有层次,很简单!还看不出形势呢?”

此外,她还把家庭收入和家教直接对等,还羞辱学生因家长没钱,以后不会有好的发展,她称,“你们就是没见过有钱人,没见过层次高的人,跟这家教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你将来会延续你父母的收入水平,你不好好弄,连你父母的收入水平都不会延续的。”

上述录音曝光后,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面倒的批评之声:

  • 音频中这位老师,在我看来,不仅是师德问题,价值观也有问题。以收入论地位,对孩子划分三六九等的对待,这样的人本身就很“穷”,心穷。因为心穷,所以功利,市侩,短视。这样的人做教师,真真是会误人子弟的。如果按这位老师的理论,收入高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才素质好,那估计肖老师本人也是出身寒微。这段音频倒是给广大家长提供了一个思路——今后再遇到势利眼的老师,不妨问问:您父母收入一定不太好吧?
  • 这样的歧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也是对家长的不尊重。教育、引导学生,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指责、批评。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更不应该用家长之间的收入差距来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你父母挣多少钱,别怪我瞧不起你”,这样的话,会让学生记住一辈子,很难相信,这样的话出自于一个老师的口中。个人简评:这个老师缺乏教育、引导学生最基本常识,嫌贫爱富,素质不高,有损教师现象,对学生说的话太过分。
  • 说句最实在的话,这个录音不爆出来就算了,爆出来了,如果这个师婊最终没有被开除出天津的教师队伍,那将会是天津教育界永久的耻辱,呵呵 ​
  • 满脑子都是什么阶层、收入、当官这类东西的话,这种老师辞了吧,这不仅是误人子弟,这得误国误民!

肖彩虹的这段话发出不久就引发网友的强烈反弹,在舆论压力下,天津市津南区教育局回应表示,立即成立调查组,对该情况开展核实。目前,肖彩虹被停职。但不少网友表示,这件事影响及其恶劣,不能仅停职就算了,对孩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避免她习惯性的再来几回这种事件,应该永远开除教师队伍。

收听油管频道音频报道:


关于这篇新闻,我们只能说教师的队伍里面肯定是有老鼠屎的,而这些老鼠屎们有坏了中国教育这锅汤的趋势。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中国自文革以来就一直说要提升教师的地位,但是这句话仅仅是在口头上面。

中国社会真正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么?不见得。虽然说老师的工资在提高,但是中国社会的眼光都还是聚焦在收入和金钱上面。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了对于各个群体的对立。即使老师的工资在提高,但是相对于其他高收入的群体,依然不能够算的上是社会高收入群体。

而且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源也不是教师的收入,而是整个社会的素质乃至教育的问题。家里有小孩的家长可能对于老师们毕恭毕敬,但是一旦学生毕业,或者家里没有正在上学的孩子的家长,你觉得他们真心的对老师很尊敬么?

中国教育中的攀比问题依然是一个存在社会隐患的问题。而且中小学教育可能是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阶段。学过心理学的朋友都会知道,很多小朋友的性格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可能一次课堂上的批评或者不公平的对待,都会让小朋友心灵造成一块的缺陷。

中国教育资源本身就是非常不公平的,不仅是集中在一线城市,或者是资源丰富的社会群体中。跟这些地方相比,中国其他省份或者说农村的孩子,简直就是极度的不均衡。为什么生在北京上海就可以那么容易的进入到名校中?而生在其他省份的孩子就需要拼老命才能够进入北京名校?

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教有类的问题,现在都2021年了,教育分配不均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够解决?全国人的纳税钱都供养着这些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而一线城市的居民却抱怨其他地方经济混的不好,因此他们要多分一杯羹。但是你这些国字头的学校,比如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你们都是占着国家的资源和名声,如果要是只顾着地方政府的利益,其实都是可以改成北京人民大学或者北京传媒大学,而且建议可以从国家重点计划比如说双一流,985,211等独立出来。关于高考是最公平的考试,或者是改变穷人命运的唯一机会,能够在这个社会的发展中看起来越来越具有讽刺的意味。

教育有教有类的问题还体现在应试教育和攀比上面。应试教育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了,但是依旧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即使是弱化考试地位,不再排名了,或者多加入一些素质教育。但是这其实都是一种阿Q精神的体现。你问一下家长,大家都知道附近哪所小学,哪所中学的教育好一些,或者是对于升学更有利一些。那么,这样的结果就是,好的生源或者教育资源都会往这些学校集中。那么好的学校该如何进去呢?当然是靠考试的分数和资源,那么这个又回到了应试教育上面来了。

攀比我就不多说了,现在小孩都去报辅导班。即使是不想去给孩子报辅导班的,或者不需要辅导班的都去报班了。因为他们不想自己的孩子觉得比别的孩子缺少些什么。辅导班的问题在于,做作业本来只是一个过程,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完成学习上面遇到的任务和困难。但是辅导班就像是老师又帮了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和问题。那么学生如果该去培养自己的主动性?

其次是在师资的培养上面,在中国有多少的师范院校能够做到能够在实习中学到教学的技巧?有多少师范院校不是重复着填鸭式的知识教学?有多少师范院校的老师开始了专业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教程?有多少师范院校的老师真正的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我觉得这个比例真的是很少。

我觉得中国政商家庭将孩子从小时候送出国门,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非常像这样做,而是他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整个大的教育环境和方式。而这个大的教育环境和方式如果不去改变的话,就会造成很多大的问题。

就拿日本来说吧,日本现在有超过一百万的“蛰居族”,蛰居在日本的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绝大多数蛰居者,他们逃避社会,隐蔽于卧室之中,有时长达几年之久。 医生们正在努力避免“蛰居”对下一代造成重要影响。日本卫生部把蛰居定义为超过半年不接触社会、不上学、不上班,不与外人交往,生活自我封闭。

在高度都市化的地区,社会经常给予青少年一些压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败、无用的。这些压力有很多的来源。在填鸭式教育下,加上升学主义,他们觉得家长和社会施予不少压力。有一些极端例子指出这种压力自幼儿园时期便开始产生。

另一方面,因为一些青年缺乏沟通知识,不能在学校正常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即常称的学校恐惧症,导致其在未成年甚至成年时期就使得自身厌恶一切群体活动,宁愿待在家里,认为这样的行为可以避免自己与社会互动带来的麻烦。即使是勉强毕业后,他们旋即遇上就业困难,多数只能找依靠不接触人的兼职工作混口饭吃,入息不高,不敷支出;一部分则完全不尝试就业,成为家人的累赘。部分则为已在稳定职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因适应不良,辞职后转变而成。其他压力来源包括长相(如过瘦、过胖)、学业或体能表现、财富以及种族。

希望前车之鉴不要在中国上演。

※新西兰全搜索©️版权所有

敬请关注新西兰全搜索New Zealand Review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公众号。从新西兰视野看中国!️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支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创作者!请打赏一杯咖啡给他们(注明栏目或文章题目),或支持我们每月的服务器费用,非常感谢!
订阅我们,Paypal每月赞助5纽币:
http://bit.ly/47fUCPS